【在人間】星宿與人間

期數
3962
刊登日期
2020.01.2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26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夜空有些星宿本來就特別引人注目,初民更愛把天界看作地界的對應,把星宿的運行與變化視作人間大局丕變的反照。在先秦,人們都認為心宿(天蝎座的一部分)是商星,參宿(獵戶座的一部分)是夏星。在冬至黎明前,前者出現在東邊天空,後者不久便要從西邊落入地平線之下。天頂則可見北斗,那是周星,夏商周三代就像星空那樣輪流坐莊。但列強都不以為氣數將盡的周朝是終局,正期待參宿再次升起,擁有夏的正統威權的新皇朝即將到來。孔子說「大道之行」,期盼遠古的黃金時代再臨,多少是那時許多人的想像。諸侯們誰不認為自家的地望和人望皆可連接三代正統?君臨天下捨我其誰? 

人的存在感常透過宇宙和社會,神與人這兩對四元次認知因素相互糾合而成。難怪先商君王名號也取自天干:上甲、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上甲後的三位全以「乙丙丁」相次,後兩位本來應以「戊己庚辛」排列,卻跳至「壬癸」,不知何故, 但起碼告訴我們,「天干」最晚在先商已出現。有說「干支」都是古人夜觀天象的產物,十二支之首的「子」字是從參宿的圖形衍化出來,而參宿正是夏族的族星,據說十二支之名都來自天上星宿圖形。甲骨文已有完整的六十干支,可見商代時干支紀時的系統已相當普遍。

有了干支,天和地都被設定了方位。中國文化自古空間和時間兩個範疇是糾合在一起的,與西方文化把兩個範疇日漸分化的處理迵異其趣。人們也發明了三十天的大月和廿九天的小月交互輪流出現,成功地測定出這種排列周期為七十六年,並用閏月使曆法和自然合拍。最初,干支只用於記日,後來也用地支來稱呼月份的排列。至於用干支來紀年,是東漢才開始的。且直到後世,官方還是偏重帝王年號紀年法。

四書五經中,《春秋》是唯一的史書。《春秋》言簡義深,通常得配合著《左傳》等來讀。《左傳》開篇是「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即魯隱公攝位登基的那一年。從《春秋》開始,編年體史書把前一任君主駕崩的第二年定為元年,叫「逾年稱元法」。前任君主駕崩,新君主即位後即稱元年,叫「立年稱元法」。後者在古代是常規,前者則在公元前三三八年齊威宣王登基才開始使用, 這一年其實已入戰國晚期。歷來都說《春秋》為孔子據魯國史書改作。但魯國和整個春秋時代的列國都無逾年稱元的習慣。若從這角度看,有學者便認為《春秋》成書當在戰國,且捉刀的是齊人而不是魯人,更不會是孔子。

《春秋》紀月每季之初必標出四季之名, 如「夏四月」,「秋七月」等。至於月份之前的「王」字,相傳周王朝每年年末都頒發曆書給諸侯,諸侯奉而行之,這「王」字是說明這紀時法遵從的是「王曆」,以有別於山高皇帝遠的諸候們「自製」的曆法。在《左傳》上, 月通常用數字來表示,日通常用干支紀日法來表示,年寫的是魯國哪一位君主登基的第幾年。為閱讀時不會出錯,後世注疏家常得標明和這相應的周朝和其他諸侯的紀年,和用萬年曆推斷其干支及對譯出公元年份。由是一部廿四史,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到現在沒有中斷。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甚麼干支。但這是後人逆推附加上去的,並不是原汁原味的紀錄,不一定正確無誤。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