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憐憫疲乏症

期數
3963
刊登日期
2020.01.31
作者
林瑪竇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2 月 02 日 獻主節

上兩期的文章,林瑪竇神父教導我們具體的方法, 去培養我們「愛的力量」; 今期我們繼續從「愛的力量」進路,辨別我們是否以真誠的憐憫心去助人。治癒憐憫疲乏症:為何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能夠停下助人? 

憐憫疲乏症

林瑪竇神父指出, 人若覺得工作沒有意義,身體便會產生壓力和毒素,所以週一早上是心臟病發的高峯期。他又指出,從事關愛別人工作的,像社工、教師、醫護人員等,通常較一般人短命;因為若然人們只是以基督徒「理應」為人付出愛心,去捱著做的話,服務者容易出現心靈枯竭、疲乏, 人們具備的服務愛心亦不斷消失,甚至麻木,出現憐憫疲乏症。林神父提醒我們, 當我們做這些關愛人的工作時,要搞清楚自己是否真正「渴望做」(I want to), 而非只覺是「應份做」( I should)。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林瑪竇神父帶我們思考不求回報去救助別人的慈善行為的意義。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路十29 — 37 ) , 那司祭和肋未人沒有停下來幫助那受害者,沒有把仁愛放在祭獻之上,是不對的。反而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停下來, 救助了那人,就做對了。耶穌叫我們愛近人如同愛自己,就是學習這位願意不求回報去救助別人的人。不過,林神父提點福音事件中一些被忽略的事情,有助我們能以更大的同理心看這幾位人物。

確有苦衷

林瑪竇神父說當時的猶太境內有六萬位司祭,按抽籤決定誰能在聖殿裡主持祭獻兩星期。所以,不少司祭終其一生也沒有機會在聖殿主持祭獻,被抽中是一分榮幸。司祭和肋未人都是在聖殿服務的,不能因接觸死屍受沾污的;所以,基於責任感及法律,他們因無法判斷受害者是生是死,而不敢施出援手,他們未必是「麻木不仁」的。

超越仇恨的愛

耶穌有意用撒瑪黎雅人而不用猶太人作為比喻的主角,是有另一層意思的:撒瑪黎雅人與猶太人有七個世紀以上的不共戴天之仇(始於公元前七百二十一年北國以色列被巴比倫攻陷)。所以,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對猶太人受害人施以援手,是放下民族仇恨的愛德行為,是人心深處視受害人作為弟兄姊妹的感同身受的憐憫慈善。

那條由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是真實存在的,行商的人都取道往來兩地。那條凱爾特谷小路,當中一段叫Ma’ale Adumim(意即血紅的斜坡,據說是因為很多人在那裡被劫被殺)。

林神父推測,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身上帶著消毒用的酒、保護傷口的油,及包紥傷口的布條,可能是他也曾經歷被劫而又被救助, 因而決心延續這助人的精神。

持續助人者 不會感到疲乏

治療憐憫疲乏症的方法,是要回想那些曾在自己生命困難的時候,出現在自己身邊,並願意為自己停下來、不求回報施以援手的人,並為他們祈禱,求天父祝福保守他們。如果我們憐憫人的行動,是出於一份以愛還愛的心,希望延續一份助人的精神,因為我們曾經受惠,並視之為天父給我們的獨特任務,那麼我們是不會感到疲乏的,因為每次救助人,會帶給我們非常大的欣慰,我們便是渴望(want to do ) 延續這助人的精神,而非視助人為該做的事(should do)。

我們下一期會繼續「真誠」的進路,讓我們有信心活出耶穌叫「我們要彼此相愛」的命令,避免受挫於力不如人丶與人比較的羞愧。

•「治癒心程」系列之三聖神內更新團體會員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