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開展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復修工程

期數
3969
刊登日期
2020.03.13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3 月 15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屬下的一個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復修、保育及管理西貢半島的天主教小堂;整理、研究及出版教會早期在該地區的傳教歷史;並活化、推動及發揮這些小堂在靈修、朝聖、文化及福傳方面的潛在功能。「古道行」計劃希望把西貢半島的十間小堂串連起來,築成一條靈修朝聖之路。

小組訂於本年三月廿一日舉行海星彌撒中心復修工程的動土禮。西灣海星彌撒中心位於西貢西灣村,物業地界範圍總面積超過七百平方米。西灣分為上下兩村,建村時代可上溯至明朝,村民以黎姓為主,多以捕魚為生,抗日戰爭前亦有製炭業,炭窰遺址至今仍在。

抗戰後,日常生活漸次恢復秩序,西灣村民有感教育之重要,遂洽商當時主理西貢教務的文明德神父(Giorgio Caruso, PIME, 1908-2004)於村內設立義學,教授知識,亦有修女前去講授教理。村民陸續接受洗禮,至全村無一例外。

由於西灣教友漸多,一九五三年,教會於下村建立聖堂。聖堂建築模式不像西方傳統的教堂建築,卻融入本地客家村屋設計,有客家形式的屋瓦鋪設和石牆。功能上,它包含了聖堂和學校。

西灣海星彌撒中心分為高低兩座, 面積約一百四十平方米。高座的設施有彌撒中心、課室、教師辦公室和住宿,而低座的設施包括神父住宿、廚房、廁所等等。由於高座和低座連結的牆身是花崗岩,是通常用於外牆的物料,因此估計低座為後期加建。聖堂和學校皆取名為海星,以表達村民仰賴海星聖母帶來真光,為之希望與嚮導,猶如星光照耀黑夜大海,引領航行者。

建築物正立面上方有一個十字架,其下寫著建築物竣工年份「1961」及「天主堂」。高座分左右兩室,左門上方刻有「海星聖堂」,而右門上方則有「海星學校」字樣。兩室之間本有一個小鐘,聖堂以鐘聲召集村民舉行彌撒和祈禱。

聖堂窗口上方有十字架雕花,而學校那邊則有呈植物型態的圖案。根據僅有的照片和村民的憶述,聖堂內掛著海星聖母畫像,近地面部份的牆身以藍色作為主調。

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襲港,西灣村損毁甚鉅, 彌撒中心高座亦遭毀壞。幾經艱辛,終於一九六三年完成重修,正門上方十字架下刻有「1 9 6 3 」字樣以作紀念,亦因此部份人士誤以為高座建於一九六三年。

由於西灣對外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亦艱苦,西灣村民於六十年代紛紛外出謀生,以致居住人數漸少,終至村落荒廢。小堂於一九九○年易名為海星彌撒中心,其後更停止服務。

海星彌撒中心的工程是整個「古道行」計劃的重要一步,計劃工程完成後會開放給公眾作避靜及靈修之用,讓每一位蒞臨的人士都能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傳教士的精神和天主的恩寵。

未來,本小組還會為其他小堂進行復修工程。希望各位能支持「古道行」的計劃工作,讓我們一起「再踏先賢路,永續傳教心」。

「古道行」網址:thyway.catholic.org.hk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