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堂區
期數
3969
刊登日期
2020.03.13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3 月 15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文章刊出時,未知香港區的彌撒是否已經重新舉行,堂區的日常是否已經如常,但在這段非常時期發生的一切,都值得我們思考:堂區是甚麼?
禮儀從來都是堂區生活的核心,而在疫情之下,沒有禮儀舉行的堂區,還剩下甚麼?慕道團是否繼續?主日學有沒有聯繫?堂區內的人是否保持聯絡?一起清潔堂區?
不少主日學和慕道團都找方法來繼續「上課」,這些努力值得嘉許, 但也不妨在這特殊的情境下,反思一下,究竟主日學是怎樣的一回事。在此時此刻,需要的是按教學計劃而製作的電子簡報,還是借疫情來帶領小孩子思考生命的意義呢?再進一步想,週復一週的主日學,是一個上課學習過關領聖事的流程,還是有更重要的價值呢?
當不能夠面見時,可能我們能夠領受的東西更多。
又或,當連續四星期都沒有回到常態時,不少教友已經逐漸形成新常態呢?這是要說:有多少教友的參與,是出於慣性呢?當疫情打破了他們的慣性,有多少人就不再保持每個主日都來這幢建築物的習慣呢?
有教友發現,網上朝拜聖體, 看到的聖體更大,感覺更親近;也有教友說,平常只能聆聽一位神父的講道,現在可以兼收並蓄,得益更大。科技一直發展,想不到一場疫症把堂區生活與現代科技邂逅起來。這是短暫的相遇,還是待續的可能?
權宜的做法,有助打開我們關於信仰的想像,擴展我們對堂區的理解。當每星期如常地按時參與彌撒的秩序被打斷了,不用害怕,可能正是聖神的光透過瘟疫的霧霾,啟廸我們構想新可能的信仰團體。
初期教會沒有禮典、沒有聖堂、沒有行事曆甚至沒有明確的制度,但他們有活潑的信仰以及愛主的熱情, 逐步建立我們所跟隨的各種儀式程序傳統。其實,他們留下最大的餽贈, 可能是在無中生有的信仰勇氣。
堂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