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疫情下以學生為本延續學習

刊登日期
2020.03.20

(本報訊)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自一月底教育局宣布全港停課後,校長李建文為學生能持續學習,並關懷他們的情緖及心靈,而制訂了連串措施,包括剛於三月初向準備中學文憑試的考生送上「錦囊」,他說:「『錦囊』寓意帶出希望,即使面對困難,總會有辦法,鼓勵學生比心機。」

自停課後,李校長請各班主任定期聯絡學生,關懷他們在生活、學習,情緖及心靈上的需要;由於大部份學生來自基層家庭,「有的住在劏房的狹窄環境,現在停課,亦有家長停工,一家幾口擠擁在狹小的環境裡,生活及學習上也面對很大的困難」。

李建文於三月九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本學年學生所經歷的並不容易,由開學之初,因著反修例事件以至現在的新型肺炎疫情已多次面對停課,他更形容這一屆的中六生可謂「多災多難」,原本農曆年後舉行的模擬試也改以在家自行答卷,他說:「聆聽經歷、陪伴當下、同行未來」是他現在必須要做的。

辦法總比困難多  鼓勵學生盡己所能

中學文憑試於三月底開考,考生於三月初陸續回校領取准考證,李校長發起為學生準備「錦囊」,「當面對困難時,只要打開錦囊,便總有辦法幫助你」。

「錦囊」是一個禮物包,內有口罩、消毒搓手液、維他命C、涼茶券、收音機、鼓勵卡、聖鮑思高及進教之佑聖母聖相、文具,以及老師以毛巾摺疊成小熊布偶等。每張鼓勵卡由老師寫上打氣及鼓勵說話,卡面上亦印有:「這段路不易走,慢慢來吧!」;「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支援別人」,李校長說,錦囊由舊生捐錢贊助,「讓考生感受到有許多人關心和支持他們的心意,不同年代的舊生也支持,當中十多位舊生贊助者是首屆及第二屆畢業生」。

李建文又指,有學生家中沒有電腦,只靠手機做功課,網上學習時未有足夠的數據,所以校方派人上門送上無限上網的Sim卡;中六生所有模擬試卷及筆記以快遞寄付,付上回郵信封讓學生完成試卷寄回學校,「要盡量令學生維持學習, 支援學生準備公開試」。

致電學生關心心靈需要

李建文說:「老師致電學生,第一句定會問他的近況:近來怎樣?吃飯沒有?夠口罩嗎?在家悶嗎?這些以人為本的說話,讓學生感到被關心,而不是查詢追問網上功課的進度。」

除了班主任外,亦有輔導員、社工、特殊教育支援組的教師協助有需要學生,按個別學生情況,會派發口罩或進行有限度的家訪;校內每天開放,也開放圖書館讓個別學生返校溫習。剛於三月初,學校進行第一階段教學成效檢討及學生需要的調查,檢視在疫情停課期間的學習情況, 再制訂下一步可加強或改善的地方。

發起捐贈口罩 集腋成裘

面對疫情的種種挑戰,李校長說一直看到天父的愛,「藉著關愛鄰人作見證,有的把緊餘的物資捐出,讓我看到一切行為也是以行動實踐天父的愛」。

早前,他聯繫二十多間中學校長,呼籲捐贈口罩,最終共籌得四千多個,已於二月底透過基督少年軍派發給有需要的人,「學校即使只有數百個口罩存貨,但也不介意捐贈,我們從不缺乏物資」, 在訪問的前一晚,他收到一千三百個由恩人捐贈的口罩,也陸續有舊生或坊眾看到相關報導後聯繫學校捐口罩,「只要有心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天父便會供應給我們」。

於二○一八學年到任的李建文校長,去年復活節領洗,他於一九九七年離開了服務四年多的外展社工服務,轉投教育行列,他說當年轉行, 因在外展服務中看到青年退學後面對的困難,藉著加入學校團隊去留住學生,讓青年能在校內接受培育避免誤入歧途,現在他成為校長,他也希望能影響更多教師以心教導學生成長。他說在該校服務約一年半,已深刻體會到「所有事也懷有信德,一切自有天父的安排」。

面對疫情,學校成了與學生共同抗疫的伙伴,該校校牧慈幼會的陸順賢神父於當日指出, 慈幼會一向以服務「貧窮基層、新移民、少數族裔、難民」的貧苦青年,校內亦面對不同情況的學生,特別在疫情下這群青年不論在物資及心靈上也有所缺乏,青年更需要被「聆聽與陪伴」, 「聽他們的心聲,在當下與青年同行的重要」。

陸神父表示,校方時以「聆聽與陪伴」的方向為學生制定所需,「有學生時常更改電話號碼,從中得知他只能購買太空卡,學生需做家課時,透過校方捐贈的數據卡,讓他們安心使用網絡去完成家課」。(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