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神長四旬期避靜 聆聽主旨 默想先知經驗

期數
3971
刊登日期
2020.03.27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3 月 29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綜合梵蒂岡新聞訊)在新型病毒肺炎肆虐意大利而全國未暫停大型宗教活動前,教廷各部會首長的四旬期避靜於三月一日至六日在羅馬近郊阿里恰神師之家舉行,由聖經學家、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Pietro Bovati)帶領默想。教宗方濟各早前因感冒而未能出席這次避靜。

宗座聖經委員會秘書長博瓦蒂神父入靜前對梵蒂岡新聞網說:「本次避靜的主題關乎我們與天主的經驗,其代表性事件是梅瑟遇見燃燒的荊棘,並聆聽這荊棘中傳出的天主聖言。天主聖言照亮人的生命,並親口向人傳授生命的道路。避靜基本上有助於個人心靈與天主的這個相遇。靈修指導的任務在於促進每個人與天主相遇,好能以個人的方式聆聽上主的話。唯有上主能帶給每個人既是法律規範、又能安慰人心的指示。」

因此,博瓦蒂神父將運用的方法是「讓每個人聆聽聖經裡的天主聖言,跟隨先知的道路:事實上,在祈禱中聆聽天主就是個先知性的經驗。這正是梅瑟聽見天主聲音時的體驗。耶穌基督也這麼做,祂一生展現出祂之所以宣講,是因為祂是天主」。因此,聖座神長們將在避靜中默想「聖經中有關梅瑟和耶穌基督如何聆聽天主聖言的經文,以便於協助他們的弟兄姐妹擁有先知性的經驗」。

三月一日主題:沿天主蹤跡行走旅程

三月一日避靜默想的主題是關於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博瓦蒂神父開講前宣讀了教宗的短信,教宗當天會留在梵蒂岡,並為出席神長祈禱。

博瓦蒂神父進入當天的默想主題,談到祈禱是沿著「天主的蹤跡」行走的一段「旅程」,梅瑟就是這種祈禱的典範。他指眾人在與天主的關係中,可以是行禮如儀的聖職人員,也可以是天主的朋友,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祈禱,這是受造物與造物者建立關係的唯一「操練」。

博瓦蒂神父表示,祈禱帶來的首要功效就是與天主具有一種「非凡的親密」關係。「親近天主與通曉宗教事務毫無關係,也不需要高深的神學或聖經學問。這種親密關係是真正祈禱的獨特果實,讓人看到、體味天主的慈愛計劃,祂準備具體、隨時和慷慨實現的仁慈意願。缺乏這種親密經驗,就沒有真正的信仰生活,頂多只是以聖職為行業。」

顯然,這種親密關係並非一時形成,而是一段行程的終點。在某種意義上與梅瑟藉著荒野的經驗得以改變容貌的經驗相似(出三2)。博瓦蒂神父指出,為與天主建立密切的關係,人們「需要不斷體嘗火的經驗」。「這不是只憑著一些虔誠的操練來重新燃起我們內心的少許熱火,而是透過不斷尋求真理和心靈的真誠開放來接受耶穌帶給世界的恩典。」

三月二日主題:出生的奇跡與蒙受召叫

博瓦蒂神父三月二日在退省中省思了兩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和「蒙受召叫」。

博瓦蒂神父指出,人們「透過與天主和其他事物的關係,來省思自己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這構成我們靈性生活的基礎」;聖召常是一個人內心萌生的選擇,而非取決於「集體的決定」。

關於第一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博瓦蒂神父表示這首先需要瞭解「我們是誰」。依照聖經的教導,「我們是天主的肖像,因為在我們身上存有那造生我們者的特徵」。

至於第二個主題「蒙受召叫」,神父表示,召叫是「決定性的相遇」。在這相遇中,天主向人們說話,人們則決意聽從祂的揀選,開始「新的歷史」和「新的生活」。

博瓦蒂神父最後勉勵參加避靜的聖座各部會首長,要像伯多祿那樣跟隨上主,在祂的苦難和十字架的道路上跟隨耶穌;要在祈禱中懇求聖神賜予恩典,做基督的真正門徒。

三月三日主題:別抗拒恩寵 當保持信德

三月三日上午和下午的默想主題分別是:「抗拒恩寵」,以及「缺乏信德」。

博瓦蒂神父先後談論了,人會假借選擇自主權的名義拒絕天主,以及出於渴望確定性,不再聽從上主聲音。

當天上午默想的經文記載,法郎拒絕讓以色列子民過節敬拜天主,甚至因此加重他們的勞役(參閱:出五1 - 2 3)。博瓦蒂神父指出,「聖神的話語以弱小者為先;而抗拒恩寵的態度,恰好表現出拒絕先知宣講的這種徹底轉變」;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先知宣告囚犯要獲得釋放的恩寵。

然而,在當今社會裡,「反對順從聖神的意識型態正在蔓延。西方這裡發展出逐漸遠離天主、基督信仰,以及教會訓導」的浪潮。省思這種現象,有助於「理解抵抗和拒絕天主恩寵的種種原因」。

當天聖座神長亦省思了以色列子民拜金牛,以及耶穌三退魔誘等聖經章節。博瓦蒂神父表示,「教條的嚴苛性被視為固若金湯、歷久不衰的同義詞。教義具備清晰、可核實,甚至是知識性的一面,但如果謙卑且持續聆聽天主聲音的成分有所流失,它就會變成虛假的外表」。禮儀也是如此博瓦蒂神父提醒眾人,切莫讓敬禮儀式外表虔誠而華麗,卻不接受那轉化人心的天主聖言。

三月四日主題:穿過黑夜在曠野中行走

三月四日的避靜主題有兩個:「穿過黑夜」和「在曠野中行走」。博瓦蒂神父勉勵眾人走向基督,戰勝黑暗勢力;透過曠野,幫助人們相信天主和天主施予愛的作為。他說,黑夜能讓我們感到恐懼,曠野則是我們經受考驗和天主彰顯慈愛的場所。

談到「穿過黑夜」的主題,神父指出在出谷紀(十四1-31)和瑪竇福音(十四22-32)中都記述了這個經驗。「黑夜」把人們帶入一種感到不安和迷惘的不明朗景象,我們因此心生疑惑和恐懼,請求救援。

神父指「屬於天主的人具有一項使命,這就是給猶豫不決的人加油, 藉著對天主的信德激發他們的勇氣,幫助他們全心信賴上主,依靠祂的臨在和作為」。

談到「在曠野中行走」,神父指出,在出谷紀的記述中,曠野是上主「啓示自己」的場所,祂是「與以色列結盟約的天主,信實的天主,同時也是使所有宇宙力量臣服在祂權下的全能君王」。(十五22-十六8)。

博瓦蒂神父最後總結道,福音中關於公審判的章節所著重的只是一件事,即是否幫助了有需要的弱小者(瑪廿五31-46)。因此,這需要我們做出具體行動,不但關懷受苦者的肉身,也應照顧他們受苦的心靈。

三月五日主題:作戰與祈禱中轉求

三月五日在避靜默想了兩個主題:「作戰與祈禱」,以及「轉求」。博瓦蒂神父強調,每個人要按照所領受的聖召、恩寵,以及這份恩寵衍生的義務,省思上主對自己的要求。

博瓦蒂神父指出,「在生病、受傷和被遺棄的當今社會,面對種種迫切而沉痛的需求,眾多服務在催促著司鐸」,但是蒙上主祝聖的司鐸,絕不該忘記本質。「祈禱不僅是聆聽天主的條件,更是一項使徒職務,因為其特質在於接納、辨認恩寵」。

神父指「在教會內負有責任的人」蒙召懷著「慈父般的態度」,關切「最弱小的人」,捍衛、促進他們的權益,引領他們向善。亡羊的比喻也傳達出同樣的訊息(參閱:路十五4-7)。羊之所以丟失,是因為牧者缺乏「警覺心和牧靈關懷」。「弱小者的脆弱與牧者的疏忽緊密相連」, 但這個比喻並不停留在傷心的結局,而是激勵「牧者起身前去尋找迷失的羊」。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罪人迷途知返」。

三月六日主題:天主的臨在

三月六日是避靜的最後一天,省思主題是「天主的臨在」。博瓦蒂神父指門徒只要服從基督的派遣,「把天主恩寵的光芒帶給世人」,基督必定與門徒同在。

博瓦蒂神父強調,「上主臨在於我們的生命中,祂是與我們同在的厄瑪奴耳,在我們的旅途中陪伴著我們」。在引領子民方面,梅瑟樹立了榜樣。

神父闡明,梅瑟「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需要合作者」。「梅瑟必須借助民長團的眾人之力,細分職責,好能承擔起重責大任,並推動一種眾議精神,也就是萬眾齊心,攜手合作,以達成同一個目標。」

此外,博瓦蒂神父也談及分辨合作者的課題。他指出,這方面不該依照「世俗的標準,諸如友誼、交情,文化上的親近感,或者純粹考慮知識或實際操作領域的客觀條件來確保專業能力和效率」等等;相反地,這一切要順從聖神的啟發。

避靜省思內容全文見梵蒂岡新聞網:https://www.vaticannews.va/zht/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