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牛角尖
西方學術起源於祭司的閒暇,中國學術也起源於殷周的巫史文化。上古王者都是天下之大巫,春秋以前,朝廷上下都由各級巫師在營運。後來才因氏族解體,管治方式向郡縣制王權轉化, 才出現了由原本的「巫」分離出來的「史」專事文書事務,「吏」也脫穎而出。殷商立國的基點是等級不同的氏族管治天下,相應的意識形態是以祖神崇拜為中軸的神話敍述。隨著氏族解體,祖神崇拜便為天道崇拜取代。周室把取代殷商稱為「革命」,其統治的合法性得有新的價值觀支撐,強調敬神背後的德行便成新王朝的新神話要旨。針無兩頭利,這信條後來也成了諸侯取而代之的理由。兼併令許多氏族解體,出現了大量孤狼般的自由民和知識人,大小諸侯可直接招募散戶或野人來打仗和耕作。失勢而有教養的中上層人物便成了「士」和「俠」,由是便有食客制度和百家爭鳴,孔子也才有可能帶著一群學生周遊列國找機會一試身手。諸侯兼併愈演愈烈,終於出現大一統帝國,原本還沒充份發展的信仰文化逐漸褪色,儒法合流,構建了新的意識形態,把神話壓縮成歷史,讓傳說中的各族祖神變成三皇五帝, 並把他們的譜系改寫成炎黃系統的帝王家譜,於是一部上古史,便成了一筆經過多次改寫以適應當下大一統帝制需要的糊塗賬。華夏文化也從每事必卜的薩滿教狀態進入言必稱禮義廉恥的道學時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變成「君主的權勢高於一切, 一般人不敢分析, 君主也不讓人分析」。蟻民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滿足於食色性也,做其安份守紀的乖寶。想成賢成聖的書呆子則日夕三省吾身,自我討伐。誰想能活得有點意義,其超越都離不開為帝王多做事工,一切善良願望只能寄托到仁君賢相好官當道……這一套為何令二千多年來人人心悅誠服?秘密也許就在由神話向務實的儒家理性轉化時,有些微妙的東西給壓縮下來,成了華夏文明的暗藏密碼。
昔人給我們留下華夏文化最早的文獻。《尚書》據說是三代甚至更前的唐虞時代的政府文告和聖賢對話;《詩經》是各地的古老民謠;《山海經》則有如當年的旅遊指南,因那時人人以為一山一水無不各有神明或鬼怪坐鎮,進入甚麼地域得通曉會遇上甚麼鬼神,因此給我們留下一幅神話地圖; 《禮記》等可讓我們知道遠古時各種禮儀的細節及可推敲其背後的社會形態,再加上先秦諸子留下的文本中有大量可相互對勘的見解……細讀便能勾勒出一幅幅遠古圖象,知道先民是怎麼生存的,祭禮背後的神話哲學後來又怎麼給發展成孔孟之道和先秦諸子的各種思考傾向,它們又怎麼相互影響,與後來不斷傳入的外來思潮相互作用,發酵定型,成為當今仍盤裾在人們頭腦裡揮之不去的東西?要鑽這牛角尖必得追溯源頭,便得和最古老的文獻打交道。漢以後,觀念和詞匯早已面目全非, 要讀通這些古經常得依靠歷代經學家的注疏。手邊有套顧頡剛和劉起釪合著的四厚冊《尚書校釋譯論》, 一篇原文不到千五字的〈呂刑〉,竟花了二百多頁去解讀。百科全書般地搜羅了歷代註疏家對這文獻的所有意見,未讀已「頭痕」,硬著頭皮鑽進書裡,便對上文所說的那碗老火湯是怎麼煲出來的若有所悟,更令人不免概嘆,生有涯而知也無涯。(神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