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者德】「失敗與想像」的價值(一)
疫情期間在家看了英國獨立電視(ITV)在二○○六年至○ 七年製作的紀錄片《羅琳:輝煌的一年》(J.K. Rowling: A Year in the Life),探討她成功的訣竅。二○○七年羅琳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最後的一集,她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的風雲人物。製作人詹.倫希(James Runcie)在紀錄片一開始時就提出了好幾個問題:
•最欣賞的美德是甚麼?羅:勇氣。
•最討厭甚麼? 羅:偏執。
•最易於寬恕的是甚麼? 羅:貪食。
•甚麼是妳最顯著的性格?羅:我是一個天生不斷嘗試的人。
•最害怕甚麼?羅:失去我愛的人 。
•最欣賞的男性素質是甚麼?羅:有品德。
•最欣賞的女性素質是甚麼?羅:慷慨。
•最重視朋友間哪一價值?羅:彼此容忍。
•妳主要的缺點是甚麼?羅:容易發怒。
•最喜歡的工作是甚麼?羅:寫作。
•妳的幸福夢想是甚麼?羅:快樂家庭。
羅琳曾報考牛津大學,但未被錄取。傳記作家指羅琳在第一段婚姻遭受家庭暴力,這段婚姻只有十三個月又一日。當年因貧困要接受社會救助,也被確診罹患憂鬱症。羅琳在二○○八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向學生演講,分享如何面對這段看似失敗的人生。她的講題是「失敗的額外利益與想象力的重要性」(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羅琳闡述了她在畢業後的二十一年裡,獲得哪些重要教訓。她提出兩個重點:(一)失敗帶來的額外利益。(二)想像力的重要性。
失敗的額外利益
她憶述家人想她念一個實用的學位,因不希望她將來會過窮日子;但她自己想讀文學。最後她妥協選讀了現代語言(Modern Language)。她認為對年輕人來說,貧窮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要面對失敗。她大學畢業後的七年,成為單身母親及失業。按社會通常的標準來看,她是一個最大的失敗者。這是她對失敗的反思:
「因為失敗意味一切非必要的東西會被除掉。我不再需要偽裝及遠離自己。我重新開始把精力放在做我覺得對我重要的事。如果我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我大概永遠不會有決心,去找一個我確信屬於我的舞台。我獲得釋放,因為我最害怕的事都已經發生,但我還是活著,還有一個我深愛的女兒,我還有一部舊打字機和一個非凡的想法。我跌入困境的谷底,在這堅實的基礎上重建我的人生。」。能珍惜目前所有、聚焦自身是她看到失敗的額外利益。失敗讓她再次認識到自己,發現自己擁有強的意志力,也發現自己有比紅寶石還珍貴的朋友。她堅持寫作,在所有人都說是死胡同的路上找到成功。
羅琳是英國國教信徒,基督信仰也會幫助她看透失敗的意義。就好像聖保祿宗徒明白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看似失敗,但卻為世人帶來福音。「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福音的道理,但對外邦人而言,它卻是愚拙的道理。而我們所宣講的卻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參格前一23 )
紀錄片完結時,詹.倫希又問了以下的問題:
•人生最快樂是哪一時刻?羅:在醫院,看到自己每一個孩子的誕生;去年和尼爾 (第二任丈夫) 一起在威尼斯。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甚麼?羅:與母親在最後一次通電話時,未能用更多的時間。
•有甚麼再想進一步獲得的成就?羅:做得比現在更好。
•有否覺得自己幸運?羅:很幸運有這樣的一個構思。
•妳是否有名不副實的感覺?羅:年紀愈大,這感覺愈少;我已經盡了力。
•甚麼使妳能持續下去?羅:我是一個天生不斷嘗試的人。
•會繼續寫作嗎?羅:我愛寫作,我需要寫作。
•妳想別人怎樣去記得妳?羅:她是一個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
不知道羅琳在訪談及演講中所展示的觀點對我們去幫助學生面對逆境會否有啟迪。我會在另一篇文章探討羅琳對想像力的看法。
• 香港國際教賢學院供稿╱ 作者劉煒堅為學院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