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會肯雅之旅(續)
體驗天國的真善美 談齊好
因為想了解傳教士的工作及生活,參加了傳信會舉辦的「肯雅信仰生活體驗之旅」。
坐了十六小時飛機,停了兩站,終於來到肯雅首都內羅畢。我們的導遊、傳教士陳倩盈已在機場等候。才踏出機場,我便知道香港的通識標準在這國度不適用。首先,海關檢查標準非常有彈性,機場外的防暴女兵塗上鮮紅唇彩可跟我自拍,繼而到停車場,原來行李並非由車尾也非由門口進入,而是經窗口搬上巴士。Expect the Unexpected!
第二天參加 Guadeloupe 堂區主日彌撒。對於非洲人來說, 彌撒是慶祝(celebration),個半至兩小時的彌撒打鑼打鼓唱著歌跳著舞進堂,神父舉起雙手唱歌, 合唱團大聲歡呼,莊嚴得來熱情活潑,跟香港趕時間式拉丁禮儀很不同。傳教士能喜樂地生活在非我文化的人群中,不會用既有的標準作批評。修讀完神學的陳倩盈欣然入鄉隨俗拍起手來,魅力沒法擋。
聽說肯雅的貧民窟是世界第二大,車子駛經外圍久久未見終點,看著窗外的畫面, 有點心寒。導遊說估計比三個維園大,而我們探訪的基貝拉貧民窟只是肯雅其中一個貧民窟,估計人口超過一百萬!當地人帶路,沿鐵皮屋及迷宮般的狹窄泥路走進去,沿路兩旁污水垃圾,空氣中充滿糞味, 街童們赤腳跟著我們。之前看過《德蘭修女》的電影,現實環境卻比電影來得震撼,欲哭卻無淚。我們每行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好難想像修女如何每天穿著白色會衣微笑到來。來到Foundation of Hope,由一個本地貧民窟長大的青年回饋創辦的民間組織,街童們為我們表演,與我們一起跳舞唱歌,原本來做探訪的卻變成被招待的客人,繃緊的心才輕鬆適應下來,怕蚊蟲咬、用酒精液洗手之類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聽說陳倩盈初來步到就在這裡教書,作為香港的城市人,要跨越的何止是文化障礙。教宗保祿六世說:神恩中最大的就是愛;聖神自己是愛的賜予者;愛超越一切(格前13章)。在陳倩盈的臉上我看到一份美麗的愛及滿足感。得到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帶給別人快樂。
短短八天的肯雅服務,我體驗到天國的真、善、美。但陳倩盈作為與當地人一起生活的傳教士,又如何每天笑著面對這地方的陰暗面?例如遇上搬運工開出天價服務費、跑了半天口罩貨不對辦、的士繞路詐騙等不公義,香港人大多已怒火中燒,陳倩盈卻能處之泰然,帶著微笑且聲音堅定地處理,只付合理的費用,還感謝對方。
在耶穌會的St Aloysius Gonzaga中學活動時,許多學生都繪畫牙買加國旗,崇尚牙買加的自由與音樂,不喜歡肯雅貪污嚴重。外國的月亮真是特別圓!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被愛,想享受快樂,避免受苦,想先改變外在環境我們才能獲得快樂。或許除了教學、福傳及領導才能,仁慈與在任何環境下有隨遇而安的快樂也是傳教士的神恩。像聖德蘭修女說,我們不是透過言語,而是通過行動榜樣來為基督作見證。
幸福不是必然的 雲昌志
懷着好奇心的我透過傳信會於本年一月農曆年間到肯雅去體驗在當地當福傳工作的傳教士陳倩盈姊妹和當地人的生活,她亦是我們一行八人信仰生活體驗團的領隊兼導遊呢。
倩盈帶領我們到貧民窟內一個非政府青少年組織Foundation of Hope,該組織的導師介紹中心的工作和抱負,盼望培訓青少年技能,讓他們可以在社會上有向上游的機會。兩位較年長的女學員表情木訥,像要告訴我們談何容易呢! 相反,當年幼的學員用上我們帶去的水筆繪畫和品嘗糖果已樂透半天。
參觀仁愛會修女管理的一間殘疾人士宿舍是另一個給我極深印象的體驗, 她們十餘人的人手去照顧七十多位嚴重弱智人士,見到他們自己處在一個空白的時空在躺着、被安排坐在輪椅上或被綁着,我內心的一種傷感和鬱悶感覺隨即湧上心頭;在香港的弱智人士要入住宿舍需輪候多時,非常困難,回想二十多年前同樣是患有嚴重弱智的胞弟就是找不到宿舍而要體弱多病的母親照顧, 最終因併發肺炎去世。修女們的不離不棄,悉心照顧,院舍保持整潔,有條不紊;令我舒一口氣的同時感謝修女們的無私奉獻。
總括整個體驗遊歷,實在開心和難忘,更體會到幸福不是必然的,要懂得感恩。欣賞倩盈謙卑的態度和福傳工作的付出,今後傳教士和當地人會在我的禱詞中。
「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 JORY LAU
這是我們基督徒的使命,大家信仰經歷都不同,我成為堂區福傳幹事,繼而被推薦成為福傳大使認識傳信會;人生就是不斷的摸索,讓我們開放自己的心去接受未知的將來;認識傳信會,讓我更希望了解傳教士的工作,決意參加這個體驗團;各團友來自不同的堂區, 原來當中卻有不少是朋友間間接認識的,確是感恩,路上總算有點照應;由初認識到出發,大家都積極籌備,各展所長。
年三十晚,終於踏上十天的傳教士生活體驗。對於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國度,當然有很多期待。行程當中所學習到、體會到的實在不少,內羅畢跟香港差不多,有繁華的一面,也有貧窮的一群。大家同時生存在同一地域上,生活卻朝不保夕,基本需要及醫療設施也欠奉,教學方面大多靠社區的慈善機構去支援。當中我們拜訪過幾個團體,服務對象包括孤兒、單親媽媽、病童、街童、貧民窟青少年、非洲難民及受助家庭等。雖然以香港人的生活標準來看, 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甚至連生病也無法得到適切醫治,但從他們的純真笑容,就連一個自製的布袋,一張自己的畫,一粒微不足道的糖果,已經令他們開心一整天,相信心靈的慰藉遠比外在的需要更為重要。貧民窟的青少年期待為我們表演,分享他們的喜樂,堂區小孩更喜歡和我們交流;當中我結識了一位在貧民窟生活的女孩Christine,她是校內的模範生,本來已安排家訪,可惜因為她要參加服務生就職典禮,所以行程有所更改,我們選擇出席他們的就職典禮,並給予一眾服務生支持與鼓勵, 他們希望將來成為建築師、醫護人員、教師等等,日後能為人民服務。Christine 說她十分期待我們的家訪,這次未能成行她確實有點失望,但我們也交換了電郵,現在已成為筆友。
這次經驗令我發覺自己很多不足, 羨慕他們擁有面對生活困難的勇氣,喜樂與平安得來不易,而傳教士的使命就是將天主的慈愛跟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受造物去分享,尋找耶穌基督的影子。
「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羅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