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靈性病理學
說求真出自人的本性,是因為人要活得好,便得尊重真相,否則只會碰壁。可惜這鐵般的邏輯,只在最簡單的真假二元對立層面才令人醒悟,一回到充滿紛爭的現世,謊言常比真相更受歡迎。戈培爾說謊言重覆千次便成真理,看似荒謬,在某些人群卻屢試不爽。有道謠言止於智者,可惜智者是稀有動物。且智者之為智,是不與人群一般見識,這差距非但不會令庸才自慚形穢,且常惹來眾怒難犯。蘇格拉底就是因此給雅典人投票處死的。
人不錯都得求真,可惜「真」一旦與短視的潮流需要相衝,真假便常易位。坊間史書常描畫大一統盛世如何令萬民額手稱慶, 甚少肯面對如下的事實:人類社會由最原始的氏族時代起,利益衝突從不缺席。既有人飛揚拔扈,必有人忍氣吞聲。成王敗寇,一闊臉就變,得勢不饒人是家常便飯。《詩經.大雅》說「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有史以來,都是長子謫孫封國封爵,封土封疆,得田得產……由傳說中三皇五帝的黃金時代到明清鄉黨世家大族橫行,田畝制度和管治方式雖不住變更,哪個朝代不是豪族們在縱橫捭闔?皇族是最大的豪族,皇家是最大的富家,誰沾上邊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必對內骨肉頃軋,對外弱肉強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一統時代如此,偏安一隅時如此,亂世時則更如此。自古有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信奉的是蠻力,亦必把自家的無所不為包裝得理直氣壯。而「祀」則以祖神崇拜為核心,充滿排他性,靠矮化他者,自高身價立威。君不見對同一本《春秋》,戰國諸侯都各說自家的故事,謳歌自己詆毀別人。《尚書》裡,黃帝的功業奠基於討伐以蚩尤為首的三苗族群,不但佔了人家地盤,把非我族類驅趕到蠻荒去處,還把對家都刻劃成魑魅魍魎。若阪泉大戰得勝的是三苗,歷史會怎麼寫?後人要從真假參半,偏見層累的故紙堆裡把一切理解得較貼近真相,容易嗎?
沒有家長會給兒女挑一家公然宣稱太陽是從西邊升起的學校入讀,但以培訓見風駛舵的「世界仔」著稱的名校,一定比標榜專出真理鬥士的學府受歡迎。為庸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成功除了出人頭地,盤滿砵滿,誰會為真相和真理說半句公道話?漢娜·阿倫特把納粹曾在德國遍地開花歸因於「平庸之惡」,在五十年代惹來軒然大波,許多人認為這分析便宜了那群殺人魔,但早在納粹初冒頭便寫書聲討的沃格林,六十年代在慕尼克大學的《希特勒和德國人》講座說:希特勒本人其實只是個俗不可耐的半吊子人物, 之所以那麼有市場,是因為納粹最廣大的社會基礎,是一戰後德國有一大群渴望出頭露角卻苦無出路的小市民。納粹的一呼百諾,文宣其實都旨在滿足他們的淺薄和鄉願。人都立足俗世卻有生必死,要活得有些許意義便得超越。仁人君子的超越貨真價實,庸人的超越必「走精面」:明明只乃飲食男女,卻不甘寂寞,給自家經營些許神聖感,好能「裝身」, 方便「獻世」,或在午夜夢迴時撫慰一下似有似無的良知,於是巧言令色大行其道。每當邪風勁吹,奉旨魚肉全無反抗能力的弱者不但全無危險,且還有獎,這廉價的正義感怎不令人磨拳擦掌?相信謊言雖近乎侮辱自家的智慧, 但所擔的風險既無,心悅誠服還有許多好處, 寧不趨之若鶩?沃格林把自家的書稱為「靈性病理學」,真發人深省。(書的故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