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包涵

期數
3982
刊登日期
2020.06.12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6 月 14 日 基督聖體聖血節

彌撒結束時,神父帶點靦腆說:「我都有一個小小的堂區報告。」靦腆,因為這情況有點尷尬;彌撒還未正式公開,這一台彌撒,不過是神父每天的功課,而我們只是「路過」,所以說有堂區報告,就有點尷尬了。

要報告的,是即將重開的主日彌撒,有不少防疫措施,需要大家跟隨。由於要留意的地方相當多,神父擔心到時會有混亂,自然想叮囑大家。說了一輪,神父最後說:「難免錯漏,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我深明神父「多多包涵」的原因,就是神父應付不同教友的投訴與要求,實在太多的後果。香港是消費型社會,「消費者總是對的」的想法深入民心,商家按此繼續深耕細作,日常消費都要求貼心,只要留意連鎖快餐店現今的服務就可見一斑。由此,每一個人都愈發重視自己的需要,這種心態,逐漸也帶到堂區了。

因此,神父才有「多多包涵」之言。這句話背後,就是神父在消費型教友的磨蝕下,才會出現的說辭。試想想,父親會否在家裡要做防疫措施,會否要向子女說句「多多包涵」呢? 

這句「多多包涵」,其實是堂區的悲歌, 因為它代表團體意識的低落。前來堂區的人,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而覺得自己是「到訪」甚或「光顧」,而堂區就變成「提供服務」,所以理直氣壯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看看堂區可否滿足自己的期望。

然而,堂區並非店舖,神父也不是CEO, 正如家不是酒店,母親並非侍應,雖然她付出的包括「服務」,但這裡不是服務生與顧客的定位。我們當然可以期盼堂區團體更好,但這個「好」,不一定在我身上體現,不一定符合我個人的感受,而是在神父的帶領下,讓整個團體走向天國。

願在來日,神父在談到堂區的事務時,不是用上現今消費型社會的說辭,不用帶有一種公司事務的味道,不是公關人士的派頭,而是回到初期教會的圖像,如羊棧;牧羊人以自己的生命來守護羊群,用自己的身體擋在羊棧的缺口,而羊呢,忠實地跟隨牧羊人,不會說稻草要加點鹽,不會說旁邊的路會更好走。牧羊人確是帶領著羊,但同時,羊是與牧羊人同行,這種一同上路,才是教會團體的真貌。

更加,不會要捨身的牧羊人說:「多多包涵。」

堂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