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醫生李大拔談疫情:教會是社區防疫持份者

期數
3984
刊登日期
2020.06.26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6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本報訊)本地教會在暫停公開彌撒及恢復彌撒的決定上,有賴一班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意見。參與其中的教徒醫生李大拔教授認為,教會是社區防疫的持份者,在疫情下可以凝聚各方,去幫助有需要人士,也能支援每個人的身心靈需要。

李大拔教授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專門研究家庭醫學,並推動社區預防和治療疾病,著力推動學生健康。

在這次新型肺炎疫情中,他參與編訂手冊及防疫資訊,幫助教師應付學生復課重返校園時,所面對的衛生難題。

本地教會暫停彌撒期間,李教授定期參與視像會議,與教區有關人士就恢復彌撒交流意見。

他說,經過十七年前的非典型肺炎(「沙士」)以至後來的豬流感等傳染病,教會已有一套基本的應對指引,而「今次最大的決策是要暫停彌撒」,「一方面要注意社交距離,另一方面要照顧信仰者的需要」。

李大拔認為,香港市民危機意識比沙士時高,已掌握防疫方法,故此,社會需更著力去幫助眾人重投正常生活,例如安排復課的配套措施。

教會可辨識社區需要 凝聚資源援助弱小者

對於預防疫症以至各類疾病,李大拔教授指「社區負起重要角色,醫院留資源應付緊急個案」;教會方面,「有許多人有物資和錢,但不知可以送給那裡」,教會作為社區的一員,能聚集人力、物力及資源,再連接有需要的人,分辨他們不同的需要,「例如獨居老人未能外出購買口罩,教會可給予相應的人力支援」。

他指民間社會能發揮協調作用,「例如在不夠口罩時,社區可以舉辦分享活動,好過大家恐慌地採購,應把資源聚集在社區」。

「不能忽略病人心靈需要」

李大拔教授除了從事行政及研究外,也在醫院診症。他提及一位五月動手術的病人,擔心疫情下孤單一人:「那病人對我說:『慘啦,屋企人不能來幫我。』」李大拔對病人說:「雖然這不是好的時機,但你可以與他們視像通話。」他認為,疫情期間教徒雖未能探訪醫院或老人院,但仍可以其他方式關心有需要的人,「例如協助安裝視像通話」;在家屬不能探望病人的時候,與院舍合作傳遞信息。

他指在現代社會中,無論在社區、醫院、院舍,或家庭,人的心靈需要都容易被忽視,「人們經常困在家中,有些人甚至失業」,教會可以藉著網上活動,關顧人們的心靈與情緒健康。

李大拔說,另一重要持份者是學校,因為它們培育將來的抗疫者。在復課後,他認為除了要教導學生如何防疫,重點幫助他們汲取疫情的教訓:「過去數個月,你怎樣去學習呢、你怎樣看待這次的疫情?」他說,「十多年後,有的學生會成為教師、醫生、社會工作者、新聞從業員」,屆時會由他們帶領下一代抗疫。

陪伴本地公教醫生 面對零三年沙士挑戰

二○○三年沙士時,李大拔是香港天主教醫生協會會長(二○○一至○三年),沙士是他任內最大的挑戰。當時最難答的問題,「就是神職人員問我:『停不停彌撒?』」最後教區採納了防疫措施,但保持彌撒。「當年是醫生會五十周年,在沙士尾聲終結,那是難忘的日子。」

十七年後的今天,香港教區因疫情停開彌撒,至六月才恢復。教徒重回聖堂,個人衛生更重要,李教授期望教友生病時會留家參與網上彌撒。(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