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少數族裔青年的求職兩難

期數
3985
刊登日期
2020.07.03
作者
何天樂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7 月 05 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臨近學年的畢業季節,莘莘學子又開始找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與此同時,一眾的南亞裔青年亦在職場上漂泊浮沉,嘗試抓住第一個機會。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為少數族裔就業輔導, 及為他們提供職前培育,不少與筆者有所交流的少數族裔青年有志於辦公室覓得文職,其中大部份對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幹事職位抱有很大的興趣。

適逢社會福利署於本年度首次委託三間非政府機構於港、九、新界成立少數族裔外展隊,原是走向少數族裔服務主流化的好消息,鼓勵及利便本港少數族裔居民平等使用政府公共服務。三間不同的社福機構亦同時需要招聘少數族裔同工提供服務,而在入職要求上各機構都大多相似, 要求求職者需要具備良好中英文的讀寫及聽說能力,同時亦期望求職者具備其中一種常用的少數族裔語言(即印地語、烏都語或尼泊爾語)母語水平的讀寫及聽說能力。

乍看來,上述的入職要求看似不太難,但現實上確是有兩難之處。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筆者接觸的少數族裔青年中鮮有在語言能力上達到以上的要求。在中英文的能力上,由於工作是主要令少數族裔與主流的社會資源接軌,行政工作上的確需要良好的讀寫能力應付。此外, 在溝通上亦需要與本地華人同工合作,良好的中英文聽說能力有助在合作上事半功倍。而大部份在港土生土長的南亞裔青年亦有以上的能力,對他們而言,問題是在少數族裔語言上。可能讀者會有所疑惑, 為何母語反成為問題所在的癥結,主要是他們朋輩間更多使用英語溝通,他們在香港接受的教育,母語只是在家庭內而非學校中學習,因此文字讀寫的能力,是大部份在香港長大的少數族裔青年的弱項。

而在此少數族裔外展隊的服務中, 少數族裔的文字讀寫能力亦非常重要。尤其在如此的互聯網世代,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軟件中發佈訊息,以少數族裔文字製作宣傳品、海報的能力對服務觸及社群的能力至關重要。但上文提到,土生土長的年青南亞裔普遍缺乏此能力。而在社會中有此等能力的,是一些在家鄉接受教育的少數族裔,可能剛從其祖國到港與家人團聚;往往中文的能力則十分薄弱。故此,有關的機構實在難以尋覓完全合適的人選,令人反思到,中文能力是否必須的要求,因為,團隊的運作可以以全英語進行。如撇除中文的要求,相信有不少的青年亦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既然難得少數族裔的服務逐步主流化,機構與政府在文化敏感度上亦有必要作出相應的提升。

未來政府將為少數族裔服務投放更多資源,但在聘用少數族裔人士上,又會否有相對的指引跟進?我們拭目以待。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