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同坐一條船

期數
3988
刊登日期
2020.07.24
作者
梁達材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7 月 26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耶穌上了船, 祂的門徒跟隨著祂。忽然海裡起了大震盪,以致船為浪所掩蓋,耶穌睡著了。他們遂前來喚醒祂說:「主!救命啊!我們喪亡了。」耶穌對他們說:「小信德的人啊!你們為甚麼膽怯?」(瑪八23—26) 

在過去數月,大家都受到疫情的煎熬。不少教友告訴我,他們的心情變得非常困擾、失去耐性、難入睡。因不能參與彌撒及實領聖體,個人靈修都受到不大不小的衝擊。

這些無耐、痛苦的際遇,普世博愛運動創始人盧嘉勒把它形容為與被捨棄的耶穌相遇。耶穌在十字架上時呼喊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 你為甚麼捨棄了我?」(谷十五34,瑪廿七46) 

李慕潔為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她說: 「受苦不管是身體、心靈或靈性上,都是無法避免的人類處境。在心理學中,這是被廣泛研究的主題,也是許多不同心理治療學派建立的原因, 主要緩解痛苦,幫助個人回到生活正軌。醫藥、精神病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都一致忽略了受苦的價值,造成普遍的看法,苦難和折磨是無法忍受的,消耗我們的精力,應該避免或除去。」

可幸受苦在近年的心理學文獻中,受到較為正面的看待。

在危機的時刻,個人面對超過他╱她能力而無法克服的事件,讓他╱她意識到自己的限制和脆弱。釘在十字架的、被捨棄的耶穌在和天主分離時經歷了自己的限制,而在此之前祂一直都與天主合一的。

雖然祂極度受苦,仍在呼喊出「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祢手中」(路廿三46)時,向我們顯示了如何接受、克服這些限制。

「祂是一個模範,讓我們知道如何克服日常的障礙、錯誤和失敗。在盧嘉勒的靈修思想中, 受苦有了一個名字:被捨棄的耶穌。被捨棄的耶穌不再是需要躲避,而是一個被珍惜、被愛的人。」(《合一的多種面貌》186頁) 

在祈禱中,告訴耶穌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無能;也相信在一切痛苦際遇中,耶穌仍然不離棄我們。

在我們感覺無助時,耶穌仍然會對我們說: 「小信德的人啊!你們為甚麼膽怯?」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