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守護海洋 善用棕地
在上月十七日,香港政府試圖將「明日大嶼」計劃分拆提交立法會財委會,並審議五點五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同日,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綠色和平、基督徒守護大地聯盟及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等多名學者,表明不支持大白象填海工程,並去信全體立法會議員要求擱置及停止撥款申請。
在關注團體及民主派議員的反對下, 政府闖關不成,理應隨本屆會期完結而自動失效,需於下屆重新審議。不過,政府引用緊急法押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處理立法機關空缺,亦代表計劃可經「臨立會」隨時清空香港庫房及破壞生態。根據香港綠色和平的生態調查,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具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全球獨有的鮑氏雙足蜥,更在中部水域錄得一種稀有的軟珊瑚海筆,生態價值絕不應被刻意低估。
遠在一九八七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呼籲我們「需要對自然界的完整與週期之尊重,以及在計劃發展必須同時考慮這些事實,而不是鼓吹發展的理想而傷害大自然。」擁有「上主肖像」的人就必須按照上主設立的秩序去管治,而非盲目發展。土地是上主的恩賜,人類有責任好好去管理上主所創造的大地,因此在經濟發展時要顧及生態公義,抗衡氣候變化,致使人可以在這土地上成長和與他人促進社群發展、推動社會和平正義、消除貧富懸殊。
政府不斷借基層住屋的福祉作為「明日大嶼」計劃的擋箭牌,但填海「往績」有目共睹,不少填海所得之地最終淪為財團發展的豪宅項目,變成大部份港人難以負擔的富豪樂園。
珍貴的土地資源仍掌握在發展商及富人手上,無助加快公營房屋的興建速度。此舉,似乎只為求合理化「明日大嶼」大白象工程,引導市民支持填海方案。即使人工島可滿足部份居住需求,整個工程至少等二十年後才可落成,無法應付現時港人住屋需要。 如政府有誠意改善港人的住屋狀況,應該選取更快捷的方案去建屋, 例如運用市區重建回收的土地及棕地建公屋。
教宗方濟各亦曾指出, 各種的生態危機乃歸根於「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自私和自利使人類走上無盡的發展主義、消費主義,視大自然為消費品,壓迫身邊的弱小,服務於人類的貪婪、權力和慾望。
因此,人類須悔改及回轉,善待大自然,同時照顧大地的成長和永續,否則就是「違反人性尊嚴」的行為。現呼籲基督徒、香港社會及政府一起護守大地、生態皈依和建立關愛共享的社會。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www.hkjp.org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