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明日大嶼」的替代方案

期數
3996
刊登日期
2020.09.18
作者
黎汶洛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9 月 20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踏入受造界時期,教宗方濟各鼓勵教友細閱《願祢受讚頌》通諭,學習生態皈依,要我們思考人類打算把一個怎麼樣的地球留給下一代?反觀香港,「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是否香港土地發展的唯一出路? 

「明日大嶼」的主要工程乃在香港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分期興建總面積約1700公頃(17平方公里)的人工島,當中在交椅洲附近的1000公頃(10平方公里)人工島將屬「首階段」工程,預計可於2025年開展工程;而餘下的700 公頃(7平方公里)工程,政府則多番表示暫時未有建造時間表。其實10平方公里的人工島,與青衣島佔地面積10.69平方公里的大小相若,究竟是香港在現有的土地找不到10至17平方公里用地, 還是政府「報憂而不報喜」呢?至於「明日大嶼」的替代方案,可從以下方向思考: 

一、明日新界概念,善用棕地、原居民用地及廢車場用地方案。根據薛鳳旋和鄺智文編寫的《新界鄉議局史:由租借地到一國兩制》 一書指出,在1904年,香港殖民地政府完成新界土地丈量工作, 合共丈量了4 0 , 7 3 7 英畝(162.948平方公里)土地。換句話說,全港有1,111平方公里的土地,新界原住民佔165平方公里,即15%;但因新市鎮的發展和基礎建設需要,而政府亦徵收了不少位於沙田、大埔和屯門的土地,現估算政府持有近90%的土地資源。在2019年,規劃署發表的棕地報告,列明在政府土地上運作的棕地達有234公頃(2.43平方公里),佔17%。如果政府有意縮短公共房屋輪候名冊,為何不動用現有足夠的棕地及收購荒廢的原居民用地? 

二、葵涌貨櫃碼頭上蓋建屋方案。讓我們一起重溫2018年,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建議於葵涌貨櫃碼頭的貨櫃堆場上蓋建屋方案。引述他指,若成功推出方案,尤如興建16 個美孚新邨,或9至10個太古城,規模像沙田般,而時間較填海為快,認為是值得研究的發展方向。同時,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麥齊光指出,火炭駿景園、將軍澳日出康城等項目是現成「一地兩用」的例子,均在港鐵車廠建成運作後,才在其上蓋發展,反映技術上的問題是可以解決,認為葵涌貨櫃碼頭臨近市區,附近亦有青衣、荔景及美孚三個地鐵站, 是相當值得研究的方案。不過,這些專業人士的意見被政府冷待,更在沒有研究下質疑方案的可行性。當政府霸王硬上弓向立法會申請5.5億作「明日大嶼」填海工程研究撥款,倒不如退後一步,為不同方案作全面評估,避免清空港人的財政儲備。

基督信仰不反對經濟發展,上主也為眾人提供了足夠天然資源過飽足的生活。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向傳媒表示「明日大嶼」或需暫緩, 並建議請求中央在桂山島填海,紓緩本港土地問題。遠在1987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呼籲我們「需要對自然界的完整與週期之尊重,以及在計劃發展必須同時考慮這些事實,而不是鼓吹發展的理想而傷害大自然」。不論在香港海域,或是桂山島填海方案都是破壞生態,而換取人類慾望和發展利益。

.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