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照顧者資源中心調查 疫情下壓力增 籲盡早尋社區資源

期數
3996
刊登日期
2020.09.18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9 月 20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暫停,負責看顧長者人士(護老者)的工作倍加困難。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一項調查建議,護老者應盡早認識社區資源及支援服務,好能在突發情況下迅速應變。

中心在本年1至8月收到約800宗護老者求助來電,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中心於9月10日發布調查結果,指出65% 求助者致電尋求社區資源,以減輕照顧長者之負擔。

調查發現,求助的護老者逾50%照顧體弱長者、14%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而求助者大多為長者的女兒,佔整體33%,其次是妻子,佔約15%,女性求助者較多。近兩成求助者表示有照顧壓力及受情緒困擾,在這群組中, 55%是照顧認知障礙症及抑鬱焦慮症長者的護老者。

發布會上,中心社工廖堯焜指出, 護老者求助大幅增加的四個原因,包括社區照顧服務暫停、長時間透支體力和心力、未能掌握其他社區資源,以及缺乏照顧知識及技巧;當現在享用之服務暫停時,他們便會感到徬徨,致電照顧者中心,尋求其他資源協助。 

護老者:照顧壓力大  勉同路人積極尋幫助

會上,兩位護老者分享照顧長者的困難與壓力。麥小姐的媽媽兩年前確診認知障礙,去年10月中風,失去吞嚥能力,媽媽出院後入住老人院,但隨即遇上疫情,「未有時間消化事情,但新的問題又來」。麥小姐需要學習如何照顧一位中風的卧床病人,壓力大,自己瘦了十多磅。

在第三波疫情,麥小姐未能到老人院探媽媽,無法為她按摩,做護理,她感到無奈,認為錯過康復期的黃金機會,「她的身體狀況轉差,但我們和院舍都沒有辦法。」

麥小姐早年辭去工作,在家中照顧媽媽,她認為護老資源分散,家人不容易尋求援助資源,分不清不同的社區資源,亦不知該到哪處申請服務,自己就像個「人球」。而她指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扮演中介角色,讓她接觸不同社區資源,不需要「盲摸摸」地搜尋服務。

作為護老者,她說有人認為,把長者送至老人院是不孝的表現,但她認為「求助一點也不卑微,因為要先照顧自己,才能照顧長者」。

認識社區資源  迅速應變突發情況

蔡先生的外父87歲,患慢阻性肺病,要24小時使用呼吸機,現居家由外傭照顧;外母81歲,因認知障礙而無法認出親人,早年已入住院舍。蔡先生兩年前退休,每天都到院舍探望外母,一週三天探望外父。

他又指早年太太需要長期照顧父母,他感到太太忽略了家庭,與太太關係轉差、出現磨擦,「那時壓力真的去到臨界點」,幸後來參與中心活動,找到減壓的渠道與平台。

疫情下,蔡先生不能到院舍探望外母,為外母安排的物理治療服務又暫停。而照顧外父的外傭「即將約滿,她不能回菲律賓, 但希望可以休息五天。」蔡先生原本打算申請社會福利署的暫託服務,但服務疫情下暫停,現在只能由他和太太負責照顧,種種問題使蔡先生感到壓力。

中心督導主任袁汶茵建議,護老者應盡早認識社區資源及支援服務,好能知道可行的方案,也可在有需要時盡早應變。她說,疫情反覆,護老者可盡早與長者商量相關的照顧計劃。中心定期舉辦照顧技巧課程及照顧者學堂,她說護老者也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中心在4月編寫了一本照顧者自我關懷手冊《愛自己的30天》,讓護老者每天花上幾分鐘照顧自己。(吳) 

01 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座落將軍澳明愛專上學院內。
02 左起:廖堯焜、袁汶茵、麥小姐、蔡先生。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