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下的倫理挑戰

期數
3997
刊登日期
2020.09.25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9 月 27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全球各地的醫療體系與生活模式,當中引發不少倫理爭議, 為社會以至教會帶來重大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各地政府,醫療機構和有關方面,需要倫理規範去維護研究操守,並用以輔助醫療決策和衛生政策。可見,倫理已成為疫情下務必正視的議題。

在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九月中舉辦研討會,推動社會反思疫情下的醫療關顧,讓各地專家從信仰與醫療經驗分享己見。

截至9月中,全球因染疫而離世者達94 萬人,其中香港死亡人數超過100人。疫情令社會反思該如何改善防疫及醫療安排,教會則提出社會訓導的人性尊嚴與謹守團結互補原則,作為面對疫情時依歸。

防疫物資方面,例如是口罩等用品的供應已恢復穩定,但獨居長者、少數族裔、露宿者等群體仍缺乏資源去保護自己。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近日召開記者會,有民間代表便提醒:「清潔工受苦,即是所有市民受苦,政府應為工人提供基本裝備,才合乎公益。」教會團體促請社會改善措施的同時, 也繼續與清潔工等基層人士分享資源。

在醫療安排上,長者染病的死亡率相對其他年齡群高,令人關注到這最脆弱的一群,是否獲得適當協助?院舍與社區於爆疫後可有汲取教訓?更重要的是,在防疫的前提下,人際關係容易變得疏離,如何更好關顧長者,特別是院舍中的長者? 

疫情看似未見盡頭,不少人都期望疫苗早日面世。不過,學者指研發與接種過程或有隱憂:因為部份疫苗是利用人類胚胎細胞製造,若推出市面會引發倫理問題,海外教會團體及倫理學者為此力陳弊端;即使研發疫苗的過程中不涉使用人類胚胎的爭議,但是否每個人——不論貧富——都可以接種? 或反過來說,人們可否拒絕接種研發過程未達國際公認標準的疫苗?這些都是外國的公眾辯論課題。

疫情在經濟不平等下亦加劇了貧窮人士的負擔。教宗方濟各指出,各地經濟已然生病,眾人走出疫情時必須變得更好,這依靠團結互助與愛。全球疫情加劇了各種不平等:有些孩子仍然能接受學校教育,但是其他孩子卻得中斷學業。教宗說:「這些不平等的徵兆透露出社會的病態:那是個由病態的經濟而來的病毒。」

要對付疫情大流行,只有讓愛人愛社群的心應對,才能走出往後的困局。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