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荃灣葛達二聖堂(下) 從活水流向復活的基督

期數
3998
刊登日期
2020.10.02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0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20.10.02_1200

按圖放大

(本報訊)葛達二聖堂位於荃灣,於1969年建成。聖堂啟用24年後,於1993年大維修,注入新的信仰內涵,以「活水」為主題。從正門走進聖堂,便可看見洗禮池;而洗禮池後的玻璃壁畫描述著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並預示在加爾瓦略山被釘十字架——寶血傾流的情景。寶血對著洗禮池,聖堂兩側的欄杆、祭台前的階梯呈波浪型,就像是活水不斷由洗禮池直奔到祭台,與洗禮池的階梯互相呼應。

堂區牧民議會司庫周淑慧1976年在葛達二聖堂領洗,此前她協助女童軍於主日在聖堂售賣公教報。她領洗後活躍於堂區,93年聖堂大維修時,她是禮儀組組長,見證了教區如何設計聖堂,為她最印象深刻的,是神父討論讀經台位置時,要多次試位,講究著每一個細節。

聖水池的設計沿用至今,她指「以往領洗,慕道者站在洗禮池旁;但新設的洗禮池,慕道者能站在洗禮池內的石頭上, 有『浸洗』的感覺。」

聖德蘭修女聖髑 配合聖人芳表

2011至2012年是香港天主教會的「教友年」,教區先後獲賜聖若望保祿二世、聖女小德蘭父母聖馬丁伉儷,以及聖德蘭修女的聖髑,分別安放在香港、九龍、新界的聖堂,方便朝聖者祈禱及默想,步武他們的芳表;其中新界區的聖堂就是葛達二聖堂。

2012年2月,聖德蘭修女的聖髑——滴印在麻布上的寶血——來到葛達二聖堂,安放在耶穌苦路12處旁,突顯聖德蘭修女的神修觀——「我渴」。

堂區期望藉著聖德蘭修女關懷病弱的大愛行實,能勉勵信徒效法她;而修女對病弱者的愛及關懷,亦正好配合該堂的兩位醫生聖人聖葛斯默和聖達彌盎的行實。

建築師本堂 突顯復活的耶穌

去年是葛達二聖堂建堂50周年,聖堂除了進行屋頂防漏、翻新冷氣等維修工程外,9月起接任堂區主任司鐸的馬崇義神父(Matthieu Masson)更為聖堂內的小堂換上新面貌。

本身是建築師的馬崇義神父,以「復活的耶穌」作為小堂的設計主題。他親自設計了祭台、活動牆上「光榮的人子」耶穌像和讀經台。祭台前方置有天使小雕像;下方寫著「你們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了,他已復活了」(路廿四5-6),藉此表示感恩祭慶祝基督的光榮復活。而讀經台前的「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4),則強調基督藉著聖經中的聖言,臨在於教友中間。

此外,在祭台旁的十字架苦像下,放上12個小燭台,代表時間,或是12個時辰、12個月;寓意教友隨著時間,不斷瞻仰基督,直至生命的終結。

來自巴黎外方傳教會的馬神父說,活動牆上的耶穌像,參考了法國沙特爾聖母主教座堂的王者之門石雕,他又將會為活動門設計四福音的象徵物——人、獅、牛、鷹。

教友亦有參與小聖堂的設計。教友鄭妙玲以隸書為祭台及讀經台寫上金句,「這種書法較古舊,而又能讓人清晰看到內容」。馬神父建議把聖經章節以圓形圍起,仿傚印章的形象。

小堂耶穌像 參考法國教堂石雕

小聖堂可打通至大聖堂,兩者以「L」字相連,小聖堂可用作殯葬禮儀或小團體之用,主日則打開活動牆,讓坐在小聖堂內的教友一起參與大聖堂的彌撒。所以,今次設計的祭台和讀經台體績較小,亦裝上輪子方便移動和收藏。

馬崇義神父笑說私下為小聖堂改了一個名字「慈悲小聖堂」——「小朋友在這裡吵一點沒關係」,「教友參與彌撒遲到時,都會進入這小聖堂」。

著重堂校合作 傳遞信仰

葛達二聖堂建堂50年來,極看重堂校合作,聖堂建築便與荃灣天主教小學及聖母幼稚園相連,三者聯成一個U字,似是張開雙臂歡迎來者。

荃灣天主教小學校長、葛達二聖堂前牧民議會內務副會長馬國良校長說,學校與堂區合作,讓非公教家庭在活動中認識信仰。

馬校長指出,堂區、學校和明愛一起推動福傅工作,並藉著社會服務,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德,例如,學校與堂區每年都會參與明愛賣物會,邀請師生、家長一起擔任義工,「把在課堂上學習的愛德價值,於明愛賣物會中實踐出來」。他說,堂區和小學亦會探訪老人院,學生負責表演才藝及與長者聊天。

周淑慧是聖母幼稚園退休校長,她指堂區和學校之間有緊密合作,「因為校園細小,當年我們每週會借用聖堂,與學生上宗教課。」她相信學生受聖堂氛圍的影響,信仰的種子也播在他們心中。(吳) 


01 1969年葛達二聖堂
02 祭台上的十字架
03 洗禮池
04 聖德蘭修女聖髑
05 堂校活動

‧ 編輯 KC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