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通諭召叫我們關顧近人
教宗方濟各於10月3日聖方濟各瞻禮前夕前往意大利亞西西,在聖方濟各墓前簽署新通諭《眾位弟兄》(暫譯自:Fratelli tutti)。教宗在通諭中解釋通諭名稱由來,稱聖方濟各啟發他反省一種超越地域和距離等壁壘的愛,正如聖人指那些愛護弟兄姊妹的人是有福的。
新通諭分為八章,共287段,結語有兩段祈禱文,分別是向造物主的禱告和基督徒合一祈禱文。這是教宗方濟各的第三道通諭,一如《願祢受讚頌》通諭,都具備基督徒合一特色。
承接這份交談精神,新通諭在開首回顧聖方濟各前往埃及與蘇丹王卡邁爾(Malik-el-Kamil)的會晤,這反映出聖方濟各的開放態度,超越了種族、國籍、膚色和宗教的分歧。
教宗憶述自己2019年訪問阿拉伯聯合猶長國時, 會晤當地伊斯蘭教領袖塔伊布(Ahmad Al-Tayyeb),當時他們一起宣布:「造物主創造了所有人類,他們享有平等的權利、責任和尊嚴。造物主又召叫了他們要像弟兄姊妹般一起生活。」今日,教宗在新通諭中重申這信息,並邀請眾人開展對話。
《眾位弟兄》通諭先論及封閉世界的陰影,並仔細檢視它對人類友愛和情誼的威脅。通諭透過各地的實例,去探討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同時又闡述極端主義和兩極分化被利用作政治策略。教宗又譴責歧視和排斥異類、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丟棄文化已經導致世界丟棄人──那些不再「有用」和被認為是「負擔」的人。人們漸漸喪失對人類家庭的歸屬感。
教宗方濟各呼籲眾人徹底地重新發現,人類互相依存的關係,如此一來,人類家庭才能夠經歷重生,逾越自己所建造的圍牆。新通諭繼而討論「路上的陌生人」,並就「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提供註腳。教宗把這個比喻引申到當前的世界,並再次提醒我們:我們習慣只為悲劇拍照或網上直播,之後卻故意朝另一邊看、直行直過且無動於衷,直到這些悲劇直接影響著我們,才恍然大悟。
教宗方濟各視愛德為防止社會上一切邪惡的解藥。他討論近期困擾著社會的種族主義議題時指出,種族主義是個迅速變種的病毒,它非但不消失,更會匿藏起來,伺機出動。此外,教宗提醒我們,當務之急是關注弱能人士和長者的需要,我們必須鼓起勇氣,給予因殘疾而飽受歧視的人發言權,因為可悲的是,至今某些國家仍未承認他們擁有同如常人的尊嚴。
新通諭深入剖析教宗方濟各兩個關注的題材: 扎根於福音價值的政治參與;以對話作為宣揚文化、鼓勵寬恕和孕育愛的方法。
這道通諭同時帶出一份邀請:你願意停步放下身段,關顧在路上受了傷的陌生人嗎?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