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頒布《眾位弟兄》通諭 呼籲以撒瑪黎雅人精神建設社會

期數
3999
刊登日期
2020.10.09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0 月 11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梵蒂岡新聞訊)教宗方濟各於10月4日發表《眾位弟兄》通諭(暫譯自:Fratelli tutti),鼓勵眾人以撒瑪黎雅人的精神去促進社會情誼,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教宗說這是一道「社會通諭」(6號), 標題取自聖方濟各亞西西的《勸誡》,以所有弟兄姐妹為對象。他指撰寫這道通諭時適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在這緊急情況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人類連為一體, 眾人也成為「眾弟兄」(7-8號)。

《眾位弟兄》通諭共有八章,第一章以「封閉世界的陰霾」為題,詳述當今社會上的缺陷,這包括操縱和歪曲民主自由的概念、種族主義、貧窮、強迫墮胎和器官販運等。(10-24號) 

在第二章「街道上的外鄉人」,通諭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精神去回應這些陰影。教宗強調,在一個不理民間疾苦的病態社會中(64-65號),眾人都要克勝偏見和個人利益,做他人的近人(81號)。教宗指社會應用愛去搭建橋樑,況且人也是「為了愛而受造」(88號),基督徒尤其要在遭排斥者的面容上認出基督(85號)。

第三章標題為「思考和締造開放世界」,教宗勉勵眾人「走出自己」,向近人敞開心胸(95號)。他指團結互助和兄弟情誼的意識在家庭中誕生,家庭肩負「首要和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114號)。

第四章是「向全世界開放的心」,教宗指移民為逃避戰爭、迫害、自然災害和人口販運,被迫離開家園,生活悲苦,因此該當受到接納、保護、提升和融入社會;而在接收移民的國家內,應在保護國民的權利和救濟移民兩方面取得平衡。

面對嚴重的人道危機時,教宗指社會應增加發放簽證和簡化手續;開啓人道走廊; 確保住宿、安全和基本服務;提供工作和培育的機會;鼓勵家庭團聚;保護未成年人; 保障宗教自由。(129-132號) 

第五章論述「最好的政策」,教宗指這種政策是愛德的最珍貴形式之一,因為它為公益服務(180號),且重視人民。教宗指這種重視大眾的思想,跟「民粹主義」相反, 民粹主義忽視「人民」概念的合法性,利用人民為自己服務。

教宗指出,政治需要以人的尊嚴為中心,不屈從於經濟考慮,因為「市場單靠自己不能解決一切」。他指人民運動在社會制訂政策上起著重要作用,當每個人能以協作方式參與,社會才能制訂出屬於窮人的政策(169號)。

第六章談論「社會中的交談與友誼」, 提出生命如同「相遇的藝術」,這份相遇包括與邊緣地區和與原住民的相遇。

寬恕與和平相輔相成 不代表忘記歷史悲劇

第七章題為「新的相遇旅程」,教宗在本章反思了社會促進和平的方法及其價值。教宗强調,和平是「主動的」,它著眼於組建一個基於為他人服務和力求修和及相互發展的社會。

教宗指寬恕與和平關係密切,寬恕不代表讓犯錯者免於受罰,寬恕不表示忘卻,而是放棄邪惡的破壞力和復仇。教宗勸勉世人,絕不可忘記猶太人遭大屠殺等事件,好使人們不致於麻木,並保持集體良知。此外,社會保持對善的記憶也很重要。教宗亦重申死刑是無法接受的,同時必須尊重「生命的神聖性」(283號)。

在《眾位弟兄》通諭第八章,教宗詳論「宗教服務世上兄弟情誼」這課題,他强調恐怖主義並非起源於宗教,而是對宗教思想的錯誤詮釋。教宗重申,要確保宗教自由, 這是所有信徒的基本人權(279號)。

通諭在結束前省思了教會的角色:教會不把其使命擱置在私人空間,但也不直接參與政治,教會關注公益,以及人類整體的發展(276-278號)。

圖︰《眾位弟兄》通諭(小圖)中指出,世人不能對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圖示教宗早前在梵蒂岡會晤敘利亞難民兒童。(天美社資料圖片)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