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修院90周年 培育重靈性 紀律 與人情味

期數
4001
刊登日期
2020.10.23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0 月 25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本報特稿)「諸生應於規定時間內,善盡各項神業;倘無長上明准,不得於此時間從事其他工作。」這是昔日華南總修院(聖神修院前身)培育修生的紀律,今日聖神修院秉承這精神之餘,也注重時代需要和人情味,幫助青年陶成聖召。

聖神修院本年10月開始90周年慶祝活動, 修院內設置了歷史廊, 展出的文物包括上述修院院規、1930年奠基時的工具、修生的文件和紀念刊等。

過去90年來,修生在這香港仔一隅作息有時、學習有時,清晨的靈修與彌撒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聖神修院院長夏志誠輔理主教說, 每個年代的修生都要接受靈性、人格與知識的培育,但培育方式會隨著時代轉變而調整。

增設實習與成長課程

90年來的一大轉變,是教會邁向「本地化」,1970年成立了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修生可留港接受教會認可的學術培育。此外,梵二後修院安排修生暑假外出實習,認識社會。近年又加強照顧修生的心性發展,讓他們修讀醫院牧靈的臨床牧靈培訓課程(CPE)好反思生命。

不同年代的院規都有其時代背景,夏主教希望因應青年的思想,讓培育團與修生加深互信, 以往平日若要外出須先申請,修院接納修生建議放寬規定,准許他們自律地短時間(兩小時為限)外出辦事。

自1964年起,聖神修院有45位修生畢業後晉鐸,但亦有修生會離開修院。不論修生能否晉鐸,夏主教期望「每個人都能夠親近天主,知道自己真正的召叫」。

培育手法有商有量

教區神父姚崇傑1965年晉鐸,先後在華南總修院和聖神修院接受培育,80年代起姚神父擔任修院培育團成員,1993至1999年當院長。他說多年來修生的日程大同小異,最大分別是服務的體驗。

「最難忘是六十年代修生逢週四會去服務香港仔的艇戶。我到艇上教道理,艇上悶熱,每次我都渾身大汗,白袍濕透酸臭。我教導的年長漁民雖然記性不好,但記掛著天主,最後他領了洗。同學則在修院為漁民子弟舉辦活動,孩子也樂透了。」他說: 「為方便傳教,我教客家修生學潮州話,他又教我客家話。」

姚神父說,昔日修生規矩甚嚴,例如院規指「一人孤獨不好,兩人易有私愛,三人行就最好」;他說早年的修生敬畏長上,雖然新一代未必如上一代般恭敬,但也肯認錯和受教。此外,踏入90年代,師生「有商有量」,可以共同訂定學習計劃。

修院生活的意外收穫

華南總修院高峰期有一百多位修生,聖神修院早年也有數以十計的修生,相比起今日修院的七位修生:四位神學生、三位哲學生,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談到修院生活,除了靈性和神哲學培育,原來也改變了他們自己。修生周阡行指牧民實習令他多接觸人群,改變了他內向的個性:「我們去幫助別人,教友亦會關心我們。」

修生岑顯濠更透過打理院務學到了水電木工——這也是堂區神父所需的技藝:「2018年颱風山竹吹倒修院多棵大樹,我們花了三天去鋸木及收拾,平日也跟修院技工師傅學習維修水電,這些經驗為將來服務堂區非常有用。」

除了學習、祈禱、打理院務,修生也會運動, 周阡行指無論在哪個年代,修院生活總是平衡而豐富。(鄧) 

  

 

 

 

 

 

 

 

 

01 聖神修院長夏志誠輔理主教(前排右)、姚崇傑神父(前排左),與一眾修生。中排左二為岑顯濠,後排右一為周阡行。
02 昔日修院的神哲學辯論大會
0 3 昔日清晨溫習 
(歷史圖片取自聖神修院90周年暨神哲學院50周年紀念冊)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