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音樂人信徒鄭汝森 從音樂作曲譜出信仰

期數
4005
刊登日期
2020.11.20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1 月 22 日 常年期第卅四主日

宗教禮儀著重音樂,讓教友在禮儀中歌詠,讚美天主。信徒作曲家鄭汝森,曾在六年之內寫下90 多首天主教兒歌,讓兒童在天主教幼稚園與小學裡,以簡短與輕快的樂章,唱出愛主愛人的信息。

「天父造了男和女,身體各處都不同,天父又愛男和女,不分你我都喜愛⋯⋯」以輕快與喜悅的童聲,唱出幼兒班學習「謝謝主的愛」時的內容;「天父,你是否可傾聽我?我為了亡者獻上禱聲,求隨同祝福,與你日日一起,永在天堂真福裡。」更用上二胡與鋼琴, 結合中式與流行曲風格,為小二課程講述「為亡者祈求」的章節套譜。

兒童從旋律中經驗天主

音樂是世界語言,每個音符能觸動人的心靈,他說一般製作宗教歌,除非歌詞取自經文,大多也是先作曲,後填詞,在製作宗教課的宗教兒歌,他會了解每個課程的主旨才作曲,如寫下四旬期歌曲,他以強而有力的拍子,激昂的音樂一下一下帶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情景,「學生從音樂中聽到不同的聲效,音韻與節奏去領悟,即使大多學生是非教徒,也容易從簡短的旋律中記下歌詞。」

鄭汝森寫宗教樂曲,由1999年他在英國讀書時開始, 「打開樂譜, 便想起宗教音樂」,他在英國會到聖堂或博物館買下天主教的經文閱讀,一路誦唸,內心自然哼出音樂與旋律,「當時嘗試把Ave Verum Corpus (聖體頌)以拉丁文歌詞寫下四部合唱作品, 也試過以Ave Maria(聖母頌)寫曲,或許受當地濃厚的宗教氣氛影響,也引發我寫宗教音樂的心志。」這些作品,待他返港後,才有機會在聖安多尼堂每年舉辦的聖母頌音樂會中演出,也試過在聖樂委員會的學員畢業禮上獻唱。

2018年, 他為聖言會福傳音樂舞台劇《愛.福傳—— 香港第一位聖人聖福若瑟神父傳》擔任音樂總監,其中的作品《愛.福傳》在公演後更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這讓他從音樂中更體會到傳教士遠洋來華傳教的心火,從不同的語言中帶出無分種族的愛。

音樂與信仰相連 從創作音樂中祈禱

鄭汝森的音樂路,由小學五年級學鋼琴開始。中學他入讀九龍鄧鏡波書院,中一參與銀樂隊,負責敲擊樂,樂團指揮是慈幼會修士,「修士懂得彈奏所有樂器,每日在樂團訓練學生,他對學生的堅持,令我明白到持守信念的重要」。中二他退出銀樂隊,專心練琴以打好音樂基礎,中五畢業後他先入讀浸會大學附設的音樂預科課程,兩年後考入了香港大學音樂系。當年他作曲的成績最好,也肯定自己往後會從事音樂創作事業。

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音樂碩士畢業後,再於香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主修作曲及分析。

近年他鍾情於電影音樂製作,在20多齣電影中負責作曲或音樂製作,他的原創電影音樂作品《The Cube Phantom》本年更入選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製作電影音樂的樂趣,是將音樂配上電影畫面,更明確傳遞故事的信息」。電影音樂引發觀眾投入劇情,也豐富故事情節,這使他份外滿足。

創作音樂 雙倍的祈禱

鄭汝森最愛作曲,認為天馬行空的創作最能展現他對音樂的熱愛,「在作品未成形時, 由無到有,爆發出作品的過程是最開心,但也是最痛苦,因為當找靈感或認為作品不是最好時,內心也常有掙扎。」

從事音樂事業20多年的鄭汝森,以作曲、編曲、監製或後期製作寫下多首流行曲,也出版多部當代音樂作品。為人所熟悉的,是2005 年他為古巨基作曲及編曲的《天才與白痴》, 囊括香港樂壇多項音樂大獎。

回憶音樂路,鄭汝森最感激父親一直給予他發展音樂的自由,近月其父因病離世,他在亡父的追思彌撒上請朋友幫忙編曲,在彌撒中以鋼琴、二胡及歌聲獻上《念親恩》,以音樂思念對父親的養育之情。

聖奧斯定(St. Augustine)說過「唱歌是雙倍的祈禱」,從鄭汝森的工作中看到他致力推廣音樂的同時,也善用專長貢獻給教會,讓更多人以歌詠讚美天主。(高) 

01 由鄭汝森創作的宗教兒歌輯錄於「 星光廣播站」應用程式
02 鄭汝森的父親( 左)近月因病離世, 他感激父親一直給予他發展音樂的自由。
03 《 愛. 福傳》 舞台劇於羅馬「 Mirabile Dictu國際天主教電影節」 榮獲福音電影獎。鄭汝森( 右一) 和其他工作人員出席領獎。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