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教會與社會

期數
4010
刊登日期
2020.12.25
作者
黎汶洛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2 月 27 日 聖家節

主耶穌已在馬槽誕生,為了人類的得救,祂甘願降生成人,為了與人們——特別是受苦的人在一起,祂不單是歷史中的耶穌,也是與人同在的主基督。

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實踐主基督的使命。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緒論提及「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凡屬於人類的種種……教會深深感到自身和人類及其歷史,具有密切的聯檕。」(1) 

關心社會一直是基督信仰的傳統,在舊約當中,不少篇章記述天主與以色列民立約,要求以民度聖善的生活。這不單是個人層面,更牽涉制度方面,如在申命紀中記載喜年的訂立和與外方人、孤兒和寡婦分享財物;而主耶穌基督三年的公開傳教生活,更是主動去接觸和與社會上被邊緣化的人士站在一起,打破安息日不能治病的律法,提出安息日是為人,而不是人為安息日的觀念。在第一份的社會訓導《新事》通諭,是教宗良十三世看到單靠慈善工作,不能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需要在觀念和制度上革新,才能使福音的價值在地上實行,以保障人性尊嚴。 

基督徒應該使信仰與日常生活結合,應關心社會和時事,促進公益。根據《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固然,在此世,我們並沒有永遠的國土,而應尋求永生的國土,但如果信友以為可以因此而忽略此世任務,不明白信德更要他們各依其使命滿全此世任務, 則是遠離真理。」(43)同時,在《教會社會訓導彙編》指出「大眾公益所要求的視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直接關係到尊重╱整全地造福人並促進人的基本權利。」 (166) 

我們要仿效聖德蘭修女的愛德工作,她身體力行,踏足貧民窟,服務貧困及被遺棄的人,其後更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服務範圍擴大至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影響深遠。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李允平的研究指出「在戰後,大批貧苦難民從中國內地湧來香港,流離失所,饑貧交迫,教會和宣教士們在接濟、醫療和教育等事工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括職業訓練、建房、復康等增權工作……更宣揚的『愛人如己』理念,表達的愛心是沒有區分種族、文化、性別和老幼。」為了達致大眾公益,我們也要效法先知,對不義的制度作出批判,就如洗者若翰邀請我們悔改,他不畏權貴,對黑落德不義的舉動作出斥責。先知和僕人的角色是互補的,相輔相成。因此,正委會的工作不單支援弱勢家庭的需要,也要促成制度的改善,使弱勢人士的權益得到保障。

因此,教會不單在堂區內,也是在社區內、社會內,而慈善救濟、組織和倡議工作亦是基督徒關心社會的方向和表達。筆者期望教會能繼續負起關社責任,鼓勵信徒活出信仰與公義,無懼社會低氣壓。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