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如果回家只吃飯

期數
4012
刊登日期
2021.01.08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10 日 主受洗節

新教友的聚會裡,不時也有人提到,各位新教友不要成為 CEO,意思是成為教友後,要每個主日都參與感恩聖祭,不要只在聖誕及復活節(Christmas and Easter Only)才參與彌撒。

為甚麼不是在大時大節才回聖堂呢?因為堂區是教友的家,一般來說我們每天都會回家吃飯,而每個主日回到堂區,參與彌撒,就等同每天回家吃飯了。試想想,如果只有大時大節才回家吃一頓飯,平日從不出現,自己與家庭的關係未至於恩斷義絕,也是冷淡非常了。

這當然只是類比,但在今天,這個類比卻出奇地,引伸出更具深思的意義:疫情所限,堂區再沒有彌撒後,不少教友發現,自己與這個家的關係,除了吃飯,還是吃飯。

沒有在祭台與餐桌上的共聚,不少人都發現,自己與堂區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原來,吃飯已經是自己與家人的全部,雖然每個主日都回家吃飯,但也僅止於此。不少家人,不會參與其他的家庭活動,也不會想這個家何去何從,因為大家都是匆匆忙忙的都市人,我早出晚歸,你早歸晚出,各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只在飯桌上一聚。如今,共晉餐膳無期,卻發現在麪餅與葡萄酒以外,我們沒有共同的話題,亦沒有共同的生活。

當然,並不是全部教友都如此。我從社交媒體也見到部分人在此情此景下,仍與堂區友好共聚,又或是參與堂區某些事務。只是,這終歸是少數而已。

一場疫症,多少人察覺到,自己與教會的聯繫,就只是彌撒。

如果是家人,除了一起吃飯,還會一起看電視、一起聊天,一起遠足,一起分配家務, 一起計劃未來,同喜同悲,共渡患難。

如果只是有規律地吃飯, 這叫作「飯友」,只是一個人吃飯太寂寞,就相約一起,營造一點群體的氣氛,沾幾分熱鬧。飽飯酒酣以後,就各自散去,待下一次相約,為生活帶來一點色彩。這種形式上的相連,只要稍有變動,很容易就會散掉,因為,當中沒有真正相聚的內容。

CEO 教友把回堂視為拜年這類事情,如同探望久久不見一面的好友那樣,在大時大節裡一時兩遇,盡一點心意,也添多少節日氣氛。這樣教友固然算不上追隨基督的人,但每星期都回家吃飯,只是吃飯,止於吃飯,並且在再沒有飯吃的時刻,自己發現不了還有甚麼回家的原因,我想,這同樣要停一停,諗一諗,這是家,還是飯堂呢? 

有彌撒的堂區,營造家的幻覺,也許, 我們都要因疫情而甦醒了。沒有形式上的相聚,反而更迫切地提醒我,相聚的內容及意義,到底是甚麼呢?如果沒有這份意義,即使回復正常,我們又再一起吃飯,這飯的滋味, 真的好嗎? 

 • 堂邊鶴系列

圖︰疫情下不少教友只能參與網上彌撒, 讓人多反思教友與堂區的關係。(天美社圖)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