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雷區成為和平之地 方濟會士回歸主受洗地獻祭

期數
4013
刊登日期
2021.01.15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17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綜合梵蒂岡新聞╱本報訊)1967年的中東戰爭,令約但河西岸的聖若翰洗者小堂一帶變成戰地,且滿佈地雷。半世紀後方濟會士終於重返小堂,並在本年1月10 日主受洗節,再次在這耶穌受洗之處舉行彌撒。

聖地守護人巴頓神父(Francesco Patton)當日在聖若翰洗者小堂外主持彌撒:「當時是1967年1月7日,兩位神父在這個朝聖地慶祝感恩祭,在獻祭的紀錄簿上簽名,並進入剛完成掃雷的小會院。」之後以色列和中東多國便爆發戰事。

「相隔54年,在這台感恩祭結束後,我們會重新打開紀錄簿,並在新的一頁寫上今天的日期,以見證這片一度變成戰地、雷區的土地,恢復成和平之地、祈禱之地。」巴頓神父說,這個地方成為了戰爭的傷疤,同時也成為各民族能達致和平、修和與更新的記號。

當地被稱為「猶太人的城堡」(Qasr al-Yahud),以紀念以色列子民抵達應許之地時,經過了這條河流(參閱:蘇三14-17);1217年,方濟會派遣會士到各地傳教,而首批派往聖地的方濟會士在厄里亞(Elia da Cortona)的領導下抵達中東一帶。

方濟會服務聖地800年 獲教宗委託管理聖地

到了1342年,教宗克萊孟六世把聖地託給方濟會士管理,他們接待朝聖者,也照顧當地的基督徒。為支持聖地的牧民工作,教宗良十三世於1887年規定,各地教會所有堂區要在每年的聖周五為聖地捐獻。聖若翰洗者小堂則建於1935年。

在2000年,以色列當局曾清理部份的地雷區,以迎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訪;2011年,掃雷後的區域向朝聖者開放。不過一直到2018年,在以色列當局和英國掃雷慈善組織哈羅基金會(Halo Trust)掃雷後,天主教徒才能進入聖若翰洗者小堂的所在地。近年,教會團體復修了小堂。

雖然中東衝突不斷,區內人民生活陷於艱難景況,但方濟會士一直忠於職守,留在聖地,包括為有需要的教友提供住宿,也營辦院舍去照顧有困難的兒童。

圖︰01 相隔逾半個世紀,方濟會士在西岸的聖若翰洗者小堂舉行彌撒,相傳耶穌在該區受洗。
       02  聖地守護人巴頓神父打開小堂大門
       03 小堂建於1935年
       04 巴頓神父踏進約旦河
        (本版圖片:聖地方濟會臉書╱梵蒂岡新聞網)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