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九龍灣聖若瑟堂(上) 小堂區團結老中青服務鄰舍

期數
4014
刊登日期
2021.01.22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24 日
21.01.22_1200

按圖放大

「婆婆,你的口罩起了毛頭,我送一個給你。」九龍灣聖若瑟堂青年組成員繆啟朗今年1月1日元旦步行到中九龍總鐸區各間聖堂 朝聖,為堂區籌款,因利乘便,沿途他也向 清潔工人和拾荒長者派送口罩和祈禱卡。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教友無法如往年般結伴參加堂區周年步行籌款,於是教友自發進行,並在旅途中關心區內有需要人士,活動獲青年積極響應。青年能凝聚起來服務社區,這正是堂區主任司鐸麥英健神父的願望。

「小堂區雖然資源相對不多,但教友之間關係比較密切,傳承意識也比較強。」聖若瑟堂規模相對較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的兩台主日中文彌撒,平均每台有200至300人參與,而中老年教友與青年教友的人數比例是七比三,麥神父很高興見到青年組近年茁壯成長,他也欣賞青壯年教友推動敬老文化。為答謝年長教友多年來服務堂區,堂區於每年11月第三個主日的「國際長者日」,都會在彌撒後向長者送上藥油與毛巾等日用品。

燃點青年心火服務社區
善用社區網絡拓展機會

堂區規模不大,於是更要結合總鐸區與明愛的力量,為青年提供更多的服務機會,讓他們與社區一起成長。

九龍灣有不少南亞裔家庭住在劏房,孩子缺乏文娛活動,聖若瑟堂過去便與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合辦「小天才」暑期訓練計劃,為南亞裔兒童舉辦功課及興趣班,亦帶領他們遊覽香港名勝和食品工廠。

這項計劃不但開闊了南亞裔兒童的眼界,也讓協助活動的青年有所成長。「我服務的那位孩子最初只懂用中文說『你好』,結業前他已懂得用中文問我在做甚麼,並會尋根究底傾談下去。」青年教友繆啟朗陪孩子玩耍,孩子也願意跟他學中文,這份滿足感讓他更樂意去投入服務:「我決意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特別是其他青年。」事實上,啟朗在神父和青年組組員的鼓勵下,重拾了當護士去服務別人的志願,重新確立了自己的方向。

堂區青年組之所以能夠團結起來服務街坊,背後是幾位導師一直陪伴同行。去年初社區缺乏口罩時,導師便與青年到九龍灣及觀塘派防疫用品給清潔工人及有需要的長者。「最初青年看似被動,但放手讓青年分組服務,他們又會主動關心街坊。」導師陳卓羚說,青年服務區內長者,正是學習關心自己社區的第一步。

導師亦幫助青年組成員建立團體感。在疫情前的每週聚會上,陳卓羚會透過生涯規劃方式去鼓勵組員分享,也藉此維繫團體內的友誼,讓他們一步一步去建立堂區生活。

青年組不單服務堂區,他們亦有參與中九龍總鐸區的活動,例如與總鐸區合辦的傳教節嘉年華,便由青年主力籌備。

此外,聖若瑟堂善用總鐸區的網絡去接觸街坊,其中疫情前每年與鄰近的牛頭角基督勞工堂、區內公教學校合辦「小耶穌」聖誕嘉年華,讓堂區青年與學生透過表演與攤位遊戲,向青少年福傳。而聖若瑟堂本身位處聖若瑟小學之內,麥英健神父亦把握這機會去關心學生,每月陪伴學生午膳,也讓他們多認識教會。

鄰里關係親密 聖言宣讀自小培養

照顧青年的同時,麥英健神父也不忘關心長者。暫停公開彌撒後,麥神父親自上門探望長者教友:「疫情下服務小堂區就像做區議員,要跟進民生大小事。我到屋苑送口罩給長者,他們都很高興,有的請我吃橙,反過來關心我。」這種親密的鄰里關係最令他感到窩心。

這些年長堂區教友,不少人曾經是服務社區的中堅。80年代堂區神父與青年到啟德難民營服務,又先後邀請傷殘人士團體和公民社會代表到堂區分享,開闊教友視野;他們亦勤於以「洗樓」式探望教友和有需要的街坊。這一切都為堂區建立了關心鄰人的傳統。

談到堂區服務的根基,堂區聖言宣讀組幹事夏志猷指聖言培育是重要一環,「聖經鼓勵人關心窮苦者,這是信仰本質。」夏志猷80年代起加入聖若瑟堂,當年堂區神父鼓勵教友手執聖經去閱讀彌撒選用的讀經,幫助教友建立閱讀聖經的習慣。他指堂區讓就讀初中的青少年當讀經員,好從小培養他們服務堂區的心志。

這份服務堂區和社區的心,就是要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麥英健神父感謝中老年教友多年來的服務,也期望愈來愈多青年投入堂區生活, 讓這個小堂區的鄰里關係更加緊密。

 

  • 編輯 KC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