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地區生活文化展 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

期數
4014
刊登日期
2021.01.22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24 日

(本報訊)西貢漁民的歌謠、粉嶺圍頭與客家婦女的編織藝術、長洲漁民的技藝、薄扶林的舞火龍傳統、元朗的潮州茶粿, 都是香港獨有的文化。明愛社工匯聚鄉村長者的智慧,同時與藝術家合作,把這些文化遺產呈現於公眾眼前。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1月中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展覽,題為「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介紹明愛在上述五個地區所保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大會設網上展覽。

「如果不是明愛幫忙,怕且沒有人會知道我們的故事。」西貢退休漁民馬三妹為這次展覽,分享自己昔日出海捕魚的艱辛,以及漁民婚嫁的「嘆歌」文化。

馬三妹年輕時經媒人找到丈夫,她猶記得當年男、女兩家幾條漁船列隊,自己在莊嚴的儀式中出嫁;嫁前唱「嘆歌」(水上人常唱的歌謠)告別親人。這次展覽便展出婚嫁漁船陣模型。

「今天人們喜歡吃貴價魚,但漁民喜歡吃合時的魚。」張樹勝說漁民生活雖然清苦,有時整個月沒有魚穫,但懂得不時不食,他指明愛的保育工作,讓他記起往事。

隨著社會轉變,村民都擔心傳統技藝會失傳,明愛於是幫助長者以創新手法傳承鄉土文化,而這展覽內容包括各族群的飲食文化、傳統節慶儀式、鄉村的文物與工藝等。

西貢不少漁民隨著萬宜水庫於70年代興建而上岸謀生,明愛西貢社區發展計劃團隊為他們提供服務。明愛社工既保育漁民文化,也推動鄉郊改善設施。團隊主任蘇佩詩期望藉著保育工作,讓長者認識到自己的捕漁智慧,為下一代實屬彌足珍貴。

糅合藝術傳承香港文化

在保育過程中,明愛與藝術家梁以瑚博士合作,幫助長者用藝術方式去分享故事,「今天他們的魚網不需再用來捉魚,我建議他們把它們變成魚型的藝術裝置,記錄昔日捕魚的生活。」

梁以瑚也在粉嶺龍躍頭帶領青少年認識鄉土文化,有見於長者婦女編織的客家「花帶」圖案豐富,每條獨一無二,梁以瑚便把花帶變成現代的手繩飾物等,讓女孩子編織屬於自己的圖樣。這次展覽亦有長幼兩代人的作品。

以上展覽設五個區域,除了展出薄扶林火龍牌、耕具、漁具等物品外,也有口述歷史錄音。(鄧) 


 • 是次展覽及明愛的保育工作,見「拾圍安歌」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拾圍安歌-1099860240193768/ 

圖︰明愛舉辦展覽,介紹西貢和粉嶺等地的傳統文化。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