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九龍灣聖若瑟堂(下) 從船民營走到堂區大家庭

期數
4015
刊登日期
2021.01.29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31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21.01.27_12008

按圖放大

80年代,大批越南人逃難到香港,九龍灣聖若瑟堂毗鄰的船民營是其中一個收容站。難民中有教友,他們在聖若瑟堂牧者的陪伴下捱過了艱苦歲月。如今他們已落地生根,融入了香港社會,但他們仍定期到聖堂這個大家庭,共建堂區。

每逢農曆新年,越南教友團體領袖阮海晴都會與同鄉穿上民族服飾,回聖若瑟堂奉獻新春彌撒。但回想1989年阮海晴逃難來港時,穿的卻只是殘舊的衣服:上岸後她先被送往離島,工作人員為他們噴灑消毒劑再作隔離,然後送到九龍灣船民營。

船民營內,海晴與幾十人入住營內一間幾百呎大房,裡面放滿三層碌架床,於營內過禁閉式生活。「那時我很灰心失望,一心來香港開展新生活的願望落空了。」海晴說:「我可以做的事就只有祈禱,把一切交託給天主。」

昔日神父探訪 今日回饋社區

可幸的是,教會的神父獲准進入船民營探訪, 為船民送上聖經,亦可以奉獻越南語彌撒,這一切都成為了阮海晴的精神食糧。

日復一日,海晴和另一位越南教友阮清葉在堂區建立了歸屬感。兩人其後嫁給香港人,在本地社會開展新生活。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越南團體每週在聖若瑟堂開彌撒,同時也著力服務堂區。「以前是香港人幫我們,現在我們要幫香港人。」清葉與海晴也定期到深水埗派飯給露宿者。清葉說:「我們經歷了艱難日子,感謝天主讓我們有這團體。」

此外,雖然越南團體內不少青年教友已融入其他堂區,但他們當中亦有人寧選擇返聖若瑟堂參加主日學。

青年視堂區為家
承傳家庭愛與信仰

近年聖若瑟堂的主日學人數,每年約有130 人。堂區議會會長俞愛華於80年代加入聖若瑟堂後,任教主日學至今,她從青少年教友的服務熱情中,體會到不應低估他們的信仰深度: 課堂上愛玩的一班人,擔當服務時也可以成熟地照顧別人。

俞愛華曾安排主日學學生到上水聖若瑟安老院服務,包括親手餵長者用餐,「之後抹咀、清潔,學生都應付自如,長者很開心,他們很享受與青年談天呢。」她深信信仰的種子正在學生身上等待時機去發芽成長,而家庭身教正是最有效的催化劑。

在這堂區「大家庭」服務,為青年輔祭林正陽來說可有多一重意義:因為這是他與父母兩代共同參與的家庭活動。

正陽從小與當送聖體員的父母一起服務堂區,但爸爸於兩年前癌病逝世:「爸爸沒有因為患癌而變得軟弱,他一直堅守服務崗位,直到無法服務為止。」

正陽的爸爸林泰明也曾任堂區牧民議會會長,他記得爸爸常說堂區內一眾幹事無分大小, 要合力去福傳:「教友告訴我,爸爸生前原來統籌了很多服務。但為我最深刻的是:他在社區福傳活動『小耶穌聖誕生日派對』演話劇,扮牧羊人,去逗小孩子開心。」父母的信仰見證,促使正陽更用心去服務,而他亦珍惜堂區內各家庭的鄰里情誼。

今年是聖若瑟年,麥英健神父說,為鞏固教友的靈修,堂區會推出「傳教心、若瑟情」這培育主題,上半年安排牧職團傳教士向教友分享經歷,下半年推動聖若瑟的靈修,並計劃成立導賞小組接待來訪的朝聖者。

麥神父期望教友多認識聖若瑟的靈修,也投入愛德工作,為堂區家庭帶來新氣象。

追思閣奉中華列祖

聖若瑟堂位於聖若瑟小學內,建築採用現代風格,內奉有聖若瑟像,給教友呈現大聖若瑟的不同面貌。聖堂內兩側大彩色玻璃窗透出陽光,帶領教友進入祈禱之中。聖堂設300個木櫈座位,亦有木製苦路。

很多聖堂都有「追思閣」,聖若瑟堂追思閣特別之處是,牆上布置了百合花裝飾,中間安放了「中華民族列代列祖」木牌,左方安放堂區已亡教友名冊,右方擺放教區檔案處紀錄已亡修道人履歷的《先賢錄》,下方是中華殉道諸聖畫像,讓教友為先人祈禱。

每逢農曆新年,華裔和越南教友都把列代列祖牌迎到祭台,答謝天恩並感念先人的貢獻。疫情前堂區每月有煉靈彌撒,神父會帶領教友為名冊內的已亡教友祈禱,而每當林正陽輔這台煉靈彌撒,他都會默默為爸爸和其他老教友祈禱。

  •  編輯 KC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