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艾智德團體的團年飯 向基層街坊伸出友誼之手
(本報訊)冬菇蠔豉髮菜、帶子釀腐皮福袋、充滿麻油香的三杯雞,不是某某酒家的賀年菜,而是聖艾智德團體今年招待基層人士的「團年飯盒」菜式。團年飯盛載了教友的愛心,以及他們與基層人士的友誼。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聖艾智德團體把每月兩次在佐敦會址舉行的「友誼之手」飯局,改為向基層朋友分發飯盒,2月3日的團年飯盒餸菜特別豐富:五餸一湯都是家常味道,是由團員、義工聯同中華聖母堂的神父修女等十多人,合力製作了70人的餸菜。
「來取盒飯的,都是參與飯局多年的朋友。這是招呼朋友,不是派飯。」聖艾智德團體負責人譚煥雄當天拿著名單迎接到佐敦會址的朋友,問候他們家人的覆診結果,也關心孩子於停課下的生活。
「友誼之手」飯局過往曾以外展形式在安老院舉行,臨近新春佳節,譚煥雄回憶在安老院認識的故友「鄔女」。為開解長年沒人探望的鄔女,譚煥雄便教她祈禱:「雖然她不是教友,但她說過:『跟耶穌傾訴後人也舒服了很多,只有耶穌能明白我』⋯⋯最後我在醫院探望彌留的鄔女,她半合著眼握著我的手,帶著微笑預備離開。」
那次經歷讓譚煥雄見證到信仰的力量,於是便更熱心去服務基層人士。一眾團員也抱著同樣的理念,合力為基層人士和露宿者預備美食。
疫情下人際關係疏離
團員以行動關懷基層朋友
派發團年飯盒當晚,聖艾智德團體安排了60 位朋友分批前來佐敦取飯,以減少人群眾集。飯盒以外,附送的禮物包還有食物、洗衣液和防疫用品,更有公教學校家長贈予的年糕。
來取飯盒的 Jacky 是退休人士,他有家人患病,一家在疫情下的生活更見困難,而他亦為街上多了年輕人露宿而感到難過。他說:「現在街坊之間見到面便匆匆離開,其實現在我們更需要多問候對方。」
「大家都怕染疫而變得生疏,很高興這裡的人仍敢於去關心其他人。」獨力照顧女兒的王女士腸胃不好,平日多只簡單地吃粥麵,「友誼之手的餸菜好健康,我喜歡吃他們上次釀的魚肉豆卜,這很花功夫,令大家都感受到這份心思。」
當日臨近黃昏,團體另一負責人崔麗儀拿了十份飯盒及新年福袋,直接到佐敦區送給露宿者。
閒話家常不只「派飯」
「文叔,你好!」崔麗儀分送團年飯盒時,與露宿者有說不完的話題。她知道哪位要戒口, 哪位健康欠佳,因聖艾智德團體一直都有探訪他們。文叔忙著與崔麗儀訴說生活日常,忘了湯也開始放涼。「文叔,趁熱飲湯, 我們走了,下次見!」
有見於部份露宿者兩三天才有頓飽飯,其餘日子要靠餅乾充饑,崔麗儀希望透過分享福袋裡面的食物券與糧食,讓他們在新春喜喜洋洋的日子好過一點。
這次新春前派飯,聖艾智德團體的露宿者家舍「慈悲之家」舍監鄺健峰,便帶同幾位教外青年到佐敦會址一起預備餸菜。負責煮三杯雞的陳靜雯說親手煮的食物,比外賣飯餐更能傳遞愛心:「我喜歡做義工多於捐物資、喜歡為基層人士煮飯多於買飯盒。他們會吃得出我們的心思。」她說愛德行動沒有宗教界限,而預備這餐飯為他們也是一次服務社區的機會。
位於尖沙咀重慶大廈的「慈悲之家」讓露宿者放工後有歇息之所,也可彼此守望相助。作為舍監,鄺健峰平日會為入住的舍員煲湯煮飯,同時也會到街上探望露宿者。
疫情下基層人士生活艱難,聖艾智德團體會持續關心他們,為的不只是派發物資,而是為了建立彼此的友誼。
圖︰01 為露宿者派飯(左二為崔麗儀)
02 聖艾智德團體在佐敦會址向基層人士分發團年飯
03 預備飯盒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