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電子桎梏

期數
4019
刊登日期
2021.02.26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2 月 28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前一陣子收到朋友的 whatsapp 訊息:「有點難為情:可否幫忙買電子賣旗?」來回對答,原來朋友參加了某團體的賣旗活動,但實體賣旗已經不可行,就出現了網上賣旗了。我答允後,她傳來一個QR Code,用手機一掃,出現買旗的畫面,我用信用咭付錢,就買了旗。由於是朋友開口,我也不好意思像平日那樣,投五元十塊進旗袋內,結果捐了一百元。

後來,在 Facebook 上見到某慈善機構,同樣是賣旗,我又是拿手機掃QR Code,同樣出現捐款的畫面,按部就班,今回就用了 PayMe 來付錢,然後截圖上載,該機構說,捐款是一百元或以上,還是發給你電子收據,可以用來免稅。

經過這兩次捐款後,我想到,堂區也可以「照板煮碗」,弄一個堂區的捐獻網頁,搞一個 QR Code 出來,請大家用PayMe或「轉數快」來捐錢。不過,再想下去,只怕步步難行: 

首先是個人層面:如果主事人不熟悉現今的電子科技,一切都變成疑慮:網頁的安全性固然擔心,對於QR Code或PayMe這類迷一般的科技玩意,可能有理解上的困難。

其次是行政層面:堂區是否可以做這樣的網頁呢?堂區本身的戶口可否接受這類捐款?如何辨別捐款?如何發電子收據?大量的技術問題,同樣令人止步。

其三是堂區層面:由於天主教是一個機構,堂區可否建立這類捐款渠道呢?權責如何界定呢?誰人來監察呢? 

最後是受眾層面:真的排除萬難,搞出這樣一個捐款渠道,真的有人捐嗎?如果堂區的大部分熱心會眾,同樣不懂這些電子科技,究竟這個新渠道,能否發揮暫代傳統方式的作用呢?如果是發展新的募捐途徑,堂區又是否準備好推廣力度呢? 

因此,我幻想到提出這建議時,會議上的場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以上四方面的困難,一難二難難上加難,最後總有人下結論:教友願意捐,爬都會爬回來聖堂捐,何況我們有自動轉賬,他們不肯辦手續,我們都沒有辦法﹗ 

捐錢這樣實在的一件事,在堂區內要搞新意,原來也有五關六將要過。這些關卡,不是純粹因為錢銀的緣故,望清楚,無論堂區在哪一方面要革新,或多或少,有些多有些少,都會觸及這四個層次。真要讓堂區更新,四個層面都需要新思維: 

(一) 為堂區主事者來說,開放自己,先假設新方法是可能的,切勿以舊擋新,只擁抱舊方法; 

(二) 為堂區行政而言,每一種新嘗試都有助鍛鍊整個堂區的動員及合作力,同時也能檢視既有的困難與限制,不應以成功與否為唯一目標, 多嘗多做,堂區團體會成長; 

(三) 教區是否需要檢視許多既然的堂區限制,因應時代改變,鬆縛拆牆呢? 

(四) 嘗試新方法,會否帶來新思維、新動力呢? 

這是很初步的想法,拋磚望能引玉。

 • 堂邊鶴系列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