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在鹽田梓 以每個人都懂得的語言與主相遇

期數
4019
刊登日期
2021.02.26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2 月 28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天主作客鹽田梓,你有興趣來與祂相遇嗎?」40年代生於西貢鹽田梓的陳子良,引用夏其龍神父在《天主作客鹽田仔》的話去形容這條教友村。陳子良童年在島上生活,大自然與信仰是成長中的重要歷程,近十多年他不斷往返這個天主曾經作客的小島,與其他村民一起活化及傳承島上的風土人情與信仰面貌。

「兒時村中的生活便是被大自然包圍,是天、地、人的共融,生活自由、與大地打成一片,上山落田,隨手捉拿山上小動物玩,生活簡單而快樂。」田野流浪、島上情誼和宗教生活,是他最深刻的體會。

重返鹽田 保育鹽田

「鹽田梓是我的根,快樂的童年使我心靈常得喜悅,使我懂得凡事感恩,飲水思源。」就是這份情,讓退休前曾經在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擔任校長的陳子良,在 2003年聖福若瑟神父宣聖那年開始,參與鹽田梓(福若瑟神父曾於島上傳教)的活化工作。

鹽田梓於2011年成立慈善團體「鹽光保育中心」,陳子良當上主席(現在是行政總統籌去協助保育工作)。中心為這條已沒有村民恒居的小島注入生氣,復修及活化鹽田,在澄波學校原址優化文物館、設建紅樹林浮橋,並大力推動綠色村落的概念等。這些年來這小島吸引了不少教友前來朝聖,不少海外遊客亦專程前來認識這條客家教友村。小堂於2005年及2015年分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和「傑出獎」。

過去近20年來,陳子良著力推動鹽田梓在宗教、文化與生態上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他看到復修工作不只由村民獨力承擔,更聚集了社會各界以至專業人士參與。此外,鹽田梓村委會又於六年前經歷了一次蛻變與昇華: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表達出其工作以公益為依歸。陳子良說,此舉代表鹽田梓以無償的態度,與社區分享這片樂土。

鹽田梓是傳統的客家村落,全村姓陳,根據記載,傳教士1864年開始在島上傳教,至1875年全村領洗。而陳子良出生後數月,家人便安排他領洗,他仍記得十多歲時,是白英奇主教親自入村為他們施放堅振。

客家村落的教友村

陳子良是鹽田梓第八代後人,在他不足兩歲時母親出海遇溺離世,父親早年到南洋打工後來才回港,自幼他便與祖母和姊姊一起生活。家逢不幸,但島上濃厚的鄉情令他不感孤單, 他說村民間互相幫助關係緊密,「經過別人的家,米缸內有沒有米也一清二楚。」遇有紅白二事,舉村村民也會前來支援。

從前島上有一間澄波學校,陳子良笑言昔日讀書不是升班,而是「升行」,「全校只有一間課室,共六行,每級一行,當年一年級升至二年級,便是由下一行升至另一行」。他也在此渡過童年,直至12歲搬往元朗升學。

鹽田梓的特色,是村內濃厚的宗教氛圍,「神父修女不著重於傳道,而是與村民同行」。每有神父或修女進出,或是舉行彌撒在即,村民便會敲鐘通知全村,大家都放下手頭工作到聖堂。他從傳教士身上看到基督的愛,也帶出聖福若瑟神父的話:愛是每個人都懂得的語言。

小島重現傳統曬鹽

如今活化鹽田,小島終能重現傳統的曬鹽工場,出產天然的食鹽。但原來曬鹽的技術曾經在島上失傳近100年,陳子良說連他父親一輩也未見過前人製鹽。

海水製成鹽要經過納水、蒸發、結晶,最後才是收鹽,陳子良以此比喻保育和活化小島的使命:「目前仍在重複的蒸發,再等待鹽粒結晶。每個階段也重要,也需要靠天時地利的幫助才能成事。」

近日,「鹽光保育中心」繼續參與鹽田梓藝術節的工作。今年的鹽田梓藝術節由2月12日至3月11日於網上展開,為期一個月。

陳子良感謝天主讓他參與活化工作,從與不同的夥伴的合作中,學習到謙卑地去做天主的工作,也讓這條公教村的歷史文化再次呈現出來。(高) 

圖︰01 鹽田梓聖若瑟天主堂
       02 10年前全村慶祝鹽田梓聖若瑟小堂建堂120周年,陳子良(綠衣)當上代父傳承信仰。
       03 鹽田梓模型
       04 近年重現傳統曬鹽的方法,活化鹽田。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