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柴灣海星堂(上) 聯區鄰里團體 主內互相守望

期數
4019
刊登日期
2021.02.26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2 月 28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按圖放大

柴灣海星堂教友的鄰里關係格外親密,因為堂區分成了多個鄰里團體去凝聚教友,成為福傳和互相守望的網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鄰里團體便當上了維繫新教友的平台。教友未能參與公開彌撒,但仍能互相支援,全靠一份源自信仰的鄰里情。

海星堂分為六個「聯區」,堂區會按教友住址安排他們加入不同聯區,海星堂牧民議會會長羅啟烈說:「新教友即使不加入善會,其他教友也能透過聯區去關心他們。」

遊戲機低頭族至牧民議會會長的路

「『聯區』讓我們多關心自己的街坊。」羅啟烈早年搬入柴灣後,體驗到聯區成員的熱情如何打動新鄰居:「鄰里情打開了我的心扉,後來我便幫忙聯區舉辦活動,也更有自信。」

眼前這位堂區領袖,原來昔日比較內向,平日愛打遊戲機消閒,但因著聯區教友的聯繫和關心,他慢慢投入堂區生活,開始參加教友聚會,一起過節,又合辦堂區福傳嘉年華。他說堂區教友的紅白二事,都是聯區鄰里的大事,其中善別服務更讓家屬感受到教會的關懷。由最初的疏離,到目前在堂區牧民議會服務,這是他始料不及的。

海星堂是本港早期推行「聯區」牧養模式的其中一個堂區,於80年代初開始,以屋苑或街道劃分為六個區域,設一位區長,裡面再設多個「小分區」,約20戶便有一位聯絡員。

在大型公共屋邨和屋苑林立的柴灣,鄰里間早已團結起來,而在海星堂聯區內,每當有人患病或入院,教友都會主動照顧,也會送聖體給行動不便的長者。

聯區成為保護老弱的防線

聯區有利堂區牧養教友,也讓教友關心教外街坊。海星堂主任司鐸劉德光神父說,聯區制度「讓每位教友都成為福傳者」,「聯區是我們最容易接觸非教友的途徑。教友網絡緊密,他們樂意向街坊介紹堂區及邀請他們參與活動。」

海星堂教友在聯區內辨識到基層街坊的困難,尤其是不少人肩負醫療重擔,羅啟烈便與幹事想辦法去照顧他們。

堂區聯同聖保祿醫院,以及位於聖堂建築的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於2018年合作舉辦「海星保健日」。「教友花了幾晚通宵,把堂區二樓房間改裝成為『小醫院』,免費提供心電圖和驗眼等服務,主要服務教外人士。」羅啟烈希望疫情過後,堂區可恢復舉辦類似的活動。

為海星堂牧民議會幹事(資訊)司徒瑞清而言,聯區也是保護老弱的防線:「有一位老婆婆患有認知障礙症。某次婆婆反覆致電給我詢問事情,我很掛心她的情況,便把事情告訴她的女兒。女兒在外居住,後來發現母親病情變得嚴重,便及早改善母親的生活安排。」有了聯區這個守望相助的制度,司徒瑞清得以與同區教友保持聯繫。

信和光團體牧養智障教友

聯區不單只連繫主內情誼,也讓育有智障孩子的家庭得到支援,讓他們融入堂區生活。麥家儀隨丈夫加入海星堂,又與患有唐氏綜合症的長子何旨彥加入堂區的「信和光」團體。這讓她體會到鄰里間的信任,繼而也願意更投入去服務其他教友。

信和光團體定期舉行彌撒和小組聚會,何旨彥在彌撒中會擔任輔祭,他喜歡與其他成員參與神父的晉鐸禮,去支持新鐸,因為團體讓他們愛上禮儀並尊敬服務他們的神父。至於海星堂的慶典,當然也有信和光輔祭的份兒。

家長入院 成員輪流照顧孩子

「令我最窩心的,是教友與旨彥傾談時,都會細心聆聽,重視他的想法。」麥家儀亦體會到,智障人士家長之間的互助,正是海星堂鄰里情的延伸:「某次有家長突然要入醫院,孩子乏人照顧,團體成員便輪流上門協助,又帶孩子到醫院探望母親。入院的家長拿出厚厚的電話簿,託付我們她萬一出事,要通知甚麼人。這份信賴,讓我肯定天主給我的服務角色。」

海星堂信和光主席陳雨海表示,從智障者身上,學習到他們對信仰的專注和真誠,「他們給我驚喜,八年前他們熱烈歡迎我這個新教友,我也開放自己去跟他們相處⋯⋯旨彥熟悉禮儀,教曉了我很多事情。」

信和光為陳雨海有多一層深厚的意義,就是讓他逾越成長上的困難:照顧自己患有輕度智障的媽媽,「昔日我與她缺少情感交流,到我讀社工課程,才開始懂得跟她相處。」退休前當社工的陳雨海,曾安排導師上門教媽媽道理,但媽媽年邁後聽力和理解力衰退,未能完成慕道課程。但他沒有氣餒,只希望自己能活出信和光的愛德精神,改善自己的耐性,能與媽媽好好相處。

無論是長幼傷健,羅啟烈希望每位教友都能在海星堂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指聯區給予海星堂教友一份歸屬,同時也是一份邀請, 鼓勵眾人在主內互相幫助。(鄧) 

  •  編輯 KC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