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貢獻教會的不同方式

期數
4019
刊登日期
2021.02.26
作者
青咖喱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2 月 28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不久以前,有堂區因籌款維修堂區中心,神父在堂區社交媒體刊登信件「勉勵」青年人,事件在一日之內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更在網上瘋傳,成為全港熱話,不僅觸發教友關注,亦引起教外人士討論。究竟教會內的青年人是否真的不願為教會付出, 「坐享其成」?還是他們對教會的付出並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幾位公教男青年在「沸點」的新節目當中,分享他們眼中的青年, 一直以甚麼方式為教會作出貢獻。

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眾人為教會付出,不應只衡量金錢多寡。不少青年人所奉獻的是精力和時間,是其他成年人難以想像。其中一位分享青年更試過一星期七天都回堂區服務,如果將服務時間換算工資,這位青年所奉獻的,可能比你我還多。當然,筆者不願各人將所奉獻的時間,巿儈地斤斤計較。重點在於,各人所擁,各有不同,青年人比起已在「收成期」的中年人, 雖然未能貢獻太多金錢,卻更有精力和時間,可以為教會服務。

針對青年人與理財的話題,絕非近日才有,先前便有社會賢達呼籲青年人「少去幾次日本旅行」,便可儲蓄買樓。那麼,這一代青年人真的是只顧把錢留作享樂,甚至不願無私奉獻嗎? 其實,現時青年人所承擔的經濟壓力,隨時遠超我們所能想像。首先,一般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水平, 多年來停滯不前,然而物價卻水漲船高, 更莫說現時疫情之下,失業者眾,多少人剛畢業便失業。已成家的青年人,要擔負起整頭家的開支,其中住的花費佔了大半。事業剛起步,開支卻已衝上雲霄,身為主內兄弟姊妹的我們,應該如何勉勵他們呢?是怪責?還是應該體諒? 

其中一位分享者,以一個簡單例子道出對青年人的期望︰「我自己跟青年去吃飯的時候,結賬時我會請他們付小部份就可以了,這是一種教育,不是要他們報答我,而是他們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也這樣去照顧其他青年。」他認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個概念,需要在教會內薪火相傳,繼續教育下一代。

主耶穌從來不以數字,判斷我們付出多與少,而是以我們愛得有多深,為天國的標準。正如耶穌在聖殿前,稱讚那只投了兩個小錢的窮寡婦,因為她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上了。

這篇小文,與各位,無論是甚麼年紀的,共勉之!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年牧民工作發展組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