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約定的夢幻島…

期數
4020
刊登日期
2021.03.05
作者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3 月 07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日前友人傳來教友總會由夏主教主講的網上培育講座片段, 主題是《去或留?有疑惑?如何在主內計劃,不陷於誘惑?》。當中提到在香港上一波的移民潮中(1984-1997),基督徒的移民數字是其他人的三倍。聽到這個數字,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在這一段漫長的限聚時間之後,許多本來沒打算離開的人都改變了主意。朋友之間隱隱覺得就算限聚令完結了,未來也未必可以相見,明年今日大家也許已各散東西了。

「要走就一齊走」、「一個都不能少」——相信大家對這些對白都耳熟能詳。我想起一齣2019年上架的動漫劇《約定的夢幻島》,故事內容講述一個孤兒院內的五個十到十一歲的孤兒,意外發現了自己一直處身的孤兒院其實是「食用農場」,一直溫柔的照顧者其實是怪物的手下,被領養離院其實只是出貨供怪獸食用。發現了殘酷真相的孩子無法繼續待下去,希望設法逃走,但那些同住的嬰孩和幼兒又怎樣呢?難道比自己年輕的孩子就要被吃掉嗎?故事中的幾位主人翁為了是否帶同嬰幼兒逃走而有不同意見。把幼兒帶走,也需要將真相告訴他們。可是幼兒能理解嗎?如果是你,會怎麼辦? 

華人社會的家庭習慣了家長式的管治。別說是移民大事,參加甚麼課外活動、補習、選課、升學都是由父母決定的。並沒有多少家庭有與孩子協商討論的習慣,更遑論容許孩子自己作決定了。不少家長說要幫讀中學的孩子做決定,是因為孩子處理不來,決定不了。如家長無法讓孩子自己作主,或讓他們一起商討,孩子便不能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更大的責任感。當然,容許孩子一起商討,或讓他們就自身的事情作決定,結果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甚至不免有些差錯;但家長一天不放手,孩子一天不能學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也不會知道自己能耐如何,也學不懂如何面對失敗。

孩子並非家長的附屬品,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為了大家都是天主子女的緣故,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那麼孩子跟父母也應該是平等的。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上,孩子固然需要依賴家長,但父母也會有需要孩子照顧的一天。所以,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彼此的伙伴與同行者。開始時,或由父母先做領袖,待孩子發展出領導的才能後,家庭也可以有共同領導,甚至由孩子領導。

《約定的夢幻島》的主人翁有的犧牲了,有的逃脫了,有的走不了。這故事並沒有樂園童話式「從此幸福地在一起生活」的結尾,卻指出了孩子的理解、忍耐和解難能力往往超越了成人的想像。有些難關上一代跨越不了,不等於下一代的決心和創意突破不來。看完這動畫後,提醒自己即使已長大成人,免被食用,也別要成為食子文化的一份子。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