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宙】Here We Are〔作者︰鄧小宇 〕

期數
4022
刊登日期
2021.03.19
作者
鄧小宇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3 月 21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是上世紀中葉天主教會一次大改革,當時仍是初中生的我對此其實所知幾近零,就算有所聞興趣也不大,會議結束於1965年,但在香港我們感受到它給教會帶來的變化大約要去到1968 年左右,教廷一改以往故步自封的形象,終於和20 世紀接軌了。

可以說是天主教的「火紅年代」,忽然一切改革,進步思維都變得有可能,上周寫我參加的YCS 就是在此大環境下產生,對一般教徒來說最大的改變是容許用當地語言做彌撒。

小時候望彌撒一律用拉丁文,純儀式,完全不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些少廣東話或英語只限提示「請起立」、「請跪」、「請坐」之類,一下子從拉丁文解放出來,確有一種回到現實的暢快。

教堂除了作廣東話彌撒,還有英語彌撒,特別是以英語教學的教會學校,望彌撒多用上英文,不過最令我們雀躍的是 Folk Song Mass;連唱聖詩也得以「解放」!教廷似乎放寬了聖詩名單允許各種不同風格及新創作的聖詩,一些較開明的神甫修女更迎合潮流引進「民歌」聖詩,Rock 或許太重口味了,但彈木結他民歌風格肯定受落。

60 年代香港大部份大專、中學生都愛聽、愛唱Peter, Paul & Mary 類型的民歌,將此類曲風引入教堂自然擁抱都來不及,一下子覺得望彌撒居然可以是一件很cool 的事,相信吸引到很多原本已疏離冷淡教友重新give it a try 投入堂區活動,雖然嚴格來說如此的融入心態不怎正確,又是 means 能否 justify end 的問題。但令到一個離隊教徒行出第一步總是好事,至於是不是三分鐘熱度,可否持之以恆,就作別論了。 

當年唱的民歌式聖詩,大部份已忘記了,只記得一首“Here We Are”,想不到現時在YouTube 仍找到好幾個版本,(https:// www.youtube.com/watch?v=4F2bsLtY6uU&ab_channel=HenryGarcia),一切原來真的曾經發生過。

  • 鄧小宇,黃黃哋文化人,在喫羅宋湯的日子中遊走藝文領域。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