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向世界展現天主的慈悲
今天我們慶祝救主慈悲主日。我們需要慈悲,因為生活中我們到遇到不少難題,我們會犯過,會傷害別人,甚或沉迷惡習、因而焦慮不安。教會對於天主毫無條件的慈悲深信不疑。
「天主的慈悲是無條件的。」面對天主寬大仁慈,信眾卻往往對此有所保留,因而不敢接納天主的慈悲。我們所學習的教理,一直都教導我們要履行某些條件,方能換取一些東西,作為回報。若然有人拒絕對過錯表示悔改,卻請求寬恕,當如可處理呢?
教宗方濟各在超過八年的任期內,把教會的形象從一個凱旋得勝的教會深化為一家「戰地醫院」。在這家醫院裡,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天主的治療和慈悲。他在慶祝就任教宗的第一台彌撒中說:「耶穌的信息就是慈悲……它是上主最有力的信息。」
教宗就天主慈悲的宣講,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慶祝慈悲特殊禧年時,表達至高峰。2015年,教宗接受訪問,內容出版成書,名為《天主的名字是慈悲》。的確,一股嶄新的希望景象和新發現的喜樂在教會生活中清晰可見。
不少沒上教堂多時的信眾重返教會,並且重拾信仰生活,這都是因為他們在教宗的牧民風格中,感受到一股安慰人心的慈悲、同理心和接納。教宗為那些因戰爭、恐怖主義和饑餓而被迫離開家園的難民提出訴求;他為使中東建立和平而居中進言等等;這一切都銘刻在人類的心中。有誰會忘記教宗方濟各親吻南蘇丹領袖的腳、祈求和平和諧的畫面呢?
他對具爭議和棘手的問題,如「婦女晉鐸」、性取向、離婚,以及離婚後再婚人士的共融等,往往以萬分謹慎和充滿憐憫的態度去應對。他對慈悲──以及寬恕──的取態,都是深受歡迎的。可是,並非人人都能一時之間消化到這種對慈悲的全新理解,也真誠地提出一些疑難,不希望削弱教會傳統上對慈悲的理解。
較近期的一個爭議在本年三月出現。當時,教廷信理部澄清,司鐸無權去祝福同性結合。而數天後,教宗在慶祝聖亞豐索(1696– 1787)被列為教會聖師150周年的信函中提醒牧者:「倫理神學必須關係到現況和人本身,而不只是原則。」
是的,教宗在今天救主慈悲主日教導我們:「福音中那激勵人心的召叫,不應與人性的脆弱相對立,相反地,有必要去找出一條不疏遠人們而又使人們心靈更接近天主的道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