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取消交津對基層人士的影響

期數
4027
刊登日期
2021.04.23
作者
謝旭雯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4 月 25 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去年聖誕,我們勞委會於本專欄刊出「疫情下 就業不足家庭 缺乏適切支援」一文,探討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基層勞工家庭因著僱主安排放無薪假或開工不足的影響,令他們的工時及收入大減,難以滿足到在職家庭津貼(下稱職津)「工時限制」要求,故在這艱難時期更難獲得政府津助。這問題引起不少市民的關注及社會迴響。

直至今年2月,鑑於疫情令很多基層住戶面對開工不足的困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終於宣布暫時放寬申請職津的工時要求,由每月最少144小時減至最少每月72小時,為期一年。此建議可算是政府對開工不足的基層家庭的一個重要政策回應。可是,羅局長卻同時宣佈取消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下稱交津)。

把職津總工時訂於最少72小時,羅致光解釋除了考慮到「連續性合約」(即俗稱4.18:受僱同一僱主四星期或以上而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就是每月72小時)的要求外,還以交津每月工時72小時作參考。同時,政府認為交津與職津兩者申請資格相近,所以調低職津工時要求至72 小時,又藉此機會合併兩個計劃,把交津也取消了。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新界一直以來接觸及協助的基層工友及家庭,都有申請這兩項津助。不少申請個人交津的工友,可能是因家庭成員不欲提供入息證明,而未能申請以家庭為單位的職津。在我們的服務經驗中,就看到無數的基層家庭,即使長輩毫無積蓄,也不願提供個人儲蓄資料予子女,所以未能讓當局完成審批程序;又或反過來,長者工友的子女不願接受父母詢問他們的財務狀況。長輩既不希望讓子女知道自己有多少「棺材本」,子女也擔心私隱被公開後會引來其他家庭問題,最後放棄申請這類家庭福利,令全個家庭長期處於貧乏之中。

本來交津正正是讓有需要的勞工以個人身份(即使與家庭同住)按其個人經濟狀況申請津助,然而政府決定取消個人交津,令人們失去獨立申請勞工福利的機會。

再者,交津屬於勞工政策,原意是協助減輕低收入在職人士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負擔,並鼓勵他們入職或持續就業。至於職津則是福利政策,目的是鼓勵自力更生,紓緩跨代貧窮。兩者原則上有所不同,故不應將兩者互相混淆。

雖然政府指另一項「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功能與交津重疊,但申領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交通開支需要達到一定水平,而且所得補貼較個人交津低。即使疫情期間為紓援市民的交通費負擔,將前一項計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由400元放寬至200元,補貼比率調升至三分一,但每張八達通的補貼上限最高仍只有400 元。相對交津,申請人只要是受僱或自僱,往返工作地點需要支付交通費用及符合每月個人入息及資產限額,每月工作不少於72小時,就可每月領取600元的全額津貼。在疫情下,這份津貼對基層工友十分重要,起碼提供穩定的經濟支援,應付開支。

在過去數年間,交津與職津本來雙軌並行,讓工友按個人及不同的家庭需要,各取所需。但今次勞福局借機取消交津,犧牲非一人住戶的個人申請者獨立申領交津的資格。

天主教社會訓導其中一個分析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則,是強調「上下輔助」,即高層的社會組織必須對低層的社會組織採取輔助態度,給予支持、推動和發展等幫助。有權勢者是有責任對基層市民給予真正的援助,而不是為家庭或社會製造衝突和困難。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 – 新界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