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屯門贖世主堂(下) 青山轉變 堂區愛德長留

期數
4029
刊登日期
2021.05.07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5 月 09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按圖放大

「以前屯門是漁村,很多地方都是海,泊滿小漁船,就連贖世主堂所處的地方,都是填海得來的。」贖世主堂前堂區秘書鄺馮佩珠見證屯門的巨變,但喜見堂區愛鄰舍的作風不變,教友多年來一直關懷基層人士。

堂區座落屯門數十年,一直服務居民。戰後生活清苦,堂區便派發物資給居民,後來神父更連同教友每天焗一千個麫包和餅,廉價賣給居民;他們也會騎單車去傳教,足跡由白泥遍及大欖涌。

傳教士為貧民焗麪包

教會派麪包是要幫助基層,居民都對堂區心存感恩,不少人亦因而皈依天主。1960年代加入贖世主堂的鄺馮佩珠說:「雖然我也領過麫包,但我們不是因為物資而入教。我們入教,是因為姐姐的家姑是個好教友,對親友慷慨又友善,感動了我們四姊妹。」

堂區牧者不只派發物資,也動員教友一起開展愛德服務,也從中培育新教友延續使命。「我領洗後加入少年聖母軍,便跟神父去探望艇戶。他們三餐不繼,神父也盡量幫助他們。」家訪為鄺太播下了服務的種子,但她想不到的是,外出工作多年後會回到堂區擔任秘書,從1984年起服務,至2014年退休,「幾十年來堂區仍保留這種家庭的互助氣氛。」

昔日大部份的農田與漁港,今日都變成了屋苑與商場,而區內的勞苦大眾亦已由漁民與農民,變為服務業員工,贖世主堂便透過新的服務去傳承愛德工作。

本年新教友於領洗前,便在傳道員和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成員帶領下到垃圾站接清潔工人放工,「送上防疫物資,聊聊生活,感謝他們努力為大家服務」。署理主任司鐸范偉樂神父(Nicolas de Francqueville)特意安排這次培育,也鼓勵他們加入善會去延續愛心。

踩單車傳教變為坐輕鐵

昔日堂區神父踩單車傳教,現在范偉樂神父靠著四通八達的輕鐵網絡服務教友。疫情前後,范偉樂神父更上門「突擊」家訪:「我沒有預約,預約就更難成事,也了解不到教友的真正生活。每次我叩門都會說:我是范神父,來探大家的。教友多數會開門,談10至15分鐘,然後我便會探訪下一戶。」范神父說,即使村屋變成了屋邨,但屯門仍保留了人情味:「教友都是堂區居民,出街就會碰到教友,大家也很團結。」

疫情下堂區又派發逾千個「福傳包」,裡面有堂區資訊和防疫用品,讓教友自用或轉贈給有需要的街坊。而因著區內人口老化,堂區需要更多青年去服務長者,堂區社會事務組屬下關社小組過去便組織了長者宴及探訪等愛德活動。小組會長馮鳳儀指屯門面對人口老化, 堂區亦然,故此教友都希望青年能擔起更多服務。

「我希望與其他青年一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服務教友。」輔祭會會長潘紹麟表示,疫情下輔祭青年擔起了更多服務,例如是協助堂區加強防疫工作,包括為教友量體溫及清潔地方。

堂區內很多青年教友都加入了輔祭會,現約有60位成員,最近便有幾位新領洗的青年加入,包括一些區內公教學校的學生。潘紹麟指屯門雖然遠離市區,「但青年成長所需要的,都應有盡有」,神父帶領他們到青山遠足鍛鍊意志,又到海灘開彌撒投入大自然靈修,這些都是市區不易體會的經驗。

樓梯14處「光明之路」 鼓勵教友為基督作證

要穩住教友服務的心,做好靈修是最基本的。只有走入堂區,在上樓梯往聖堂前,便可看到兩組掛畫,分別代表著這個堂區的靈修與服務精神。

在通往聖堂的樓梯上,可以見到耶穌聖心像兩旁的14處「光明之路」掛畫。畫作屬於現代藝術畫風,用塑膠彩在椴木上雕刻,鼓勵教友生活聖言,成為「光明之子」,以言以行為基督作見證。

在聖堂外走廊及樓梯的歷史廊,牆上掛著不同年代堂區活動照片,以及歷任神父名牌,以提醒教友去延續他們的福傳精神。

在日間進堂,左右兩旁玻璃窗所射入光線,營造出祈禱氛圍。聖堂陳設以木為主,木跪櫈可容納500人;祭台由雲石及花梨木製造;讀經台披上了織有四聖史標記的布塊。

而祭台側的「永援聖母像」碎石畫,由聖教宗若望廿三世所祝聖,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1960年慶祝來港100周年時,特別送給香港教區的。

聖堂入口處、與祭台遙遙相對的,是平日彌撒用的小祭台,木製聖體櫃及牆貫徹聖堂風格。

贖世主堂就是透過教友行動和聖堂設計,去帶出福音中的服務精神,把天主的愛注入屯門。

 

  •  編輯 KC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