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最親密的陌生室友〔作者︰陳婉君〕

期數
4030
刊登日期
2021.05.14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5 月 16 日 耶穌升天節

「我們發現在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機最為盎然的家中可以找到的許多物種,對我們可以充滿益處,甚至不可或缺。」 

你知道你每天跟多少個生物物種打交道嗎?不要驚訝!原來有近二十萬種,這些生物絕大多數是微生物,牠們有飄浮的、跳躍的、爬動的,當你每一次呼吸,把氧氣帶入肺部的同時,也吸進了成千上百種生物。常見的有細菌、真菌、節肢動物、竊蠹幼蟲、跳蚤、蟎蟲、寄生蟲、書蝨(嚙蟲)、蟑螂等都包圍在你的身邊,成為你的「蟲室友」,因此你不再孤單,各種生物與你如影隨形、寸步不離。

作者唐恩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曾在《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BBC野生動物雜誌》(BBC Wildlife)、《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等刊物撰文。他的研究涉及田園、種子、昆蟲、細菌,甚至是肚臍裡的微生物。今次他當了生物導遊,帶我們遊走家中及身體各處,認識每天與我們同住同眠同吃同喝的小生物,了解彼此同生共存的親密關係。

有些人天生怕蟲子,稍為一提也會起雞皮疙瘩,學習擁抱家裡的蟲子及微生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正面的角度看,如果家中發現了蜘蛛,牠們大部分都是無毒的,而且你會發現牠們幫忙你吃掉家中不少的害蟲。微生物對我們也有莫大的益處,如泡菜、啤酒、紅酒、麪包和芝士等食物,甚至是救人無數的抗生素,都是透過微生物發酵所分泌的酵素作用所衍生的產物。提到細菌的好處,其實讓嬰兒或小孩暴露在細菌環境大多時候是有好處的,不但能刺激他們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更加強壯,我們甚至把細菌種植至嬰兒身上而令他們免於受病菌感染。從仿生科技角度來看,蟑螂的結構啟發了小型救難機器人的發明,蚊子口器則是微型針頭的靈感來源。譬如我們飼養寵物會為家居帶來不少微生物、寄生蟲等,當家裡增加生物多樣性高時,有害生物就難以在其間找到棲身之所,讓身體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有助提升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但當我們使用殺蟲劑消滅居家生物時,會讓家中生物多樣性降低,反而有助於快速演化的病原菌或害蟲留低,更會導致物種出現殺蟲劑抗藥性。

在德國紐賀堡(Neuherberg)地區的地下水發現了一種端腳類的物種,牠的特徵是多腳,就是因為乾淨的水源讓牠長出很多長腳,在水中找到牠的蹤跡,表示水源乾淨而健康,而且生物多樣性豐富。現今的取水建設非常依賴殺蟲劑,以殺蟲劑處理過的井水、地下水,會造成了另一層面的污染。事實上,水中滿是無法抵抗殺蟲劑的微生物屍體,殺不死的頑強微生物,以及後者的食物殘骸。那麼樽裝水是安全了吧?理論上,水是無菌的,卻不含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也不是好水。生態學家很早就學會,任何一個物種本身都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價值高低的區別──牠們單純就是存活在這世界上而已。我們要學習與蟲子和微生物為伍而非為敵。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Never Home Alone》出版社商周出版/作者羅伯‧唐恩 Rob Dunn/譯者 方慧詩、饒益品/定價$153/出版日期2020年10月/ISBN9789864778997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