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西環聖安多尼堂(下)聯誼活動 凝聚教友與街坊情誼

期數
4031
刊登日期
2021.05.21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5 月 23 日 五旬節主日

按圖放大

每逢主日早上8時半彌撒前十分鐘,聖安多尼堂的鐘樓會響起鐘聲,鐘聲伴隨教友嚴國光,一如以往懷著喜樂的心步行至聖堂參與彌撒:他在堂區領洗近半個世紀,見證著堂區成長,聖堂是他第二個家,堂區生活也一直支持著他的信仰。

在1972年,當時30歲的嚴國光領洗後,獲神父推介加入男聖體會。對比現在,70年代的堂區還未成立各式各樣的善會,男聖體會成員要在彌撒中身兼多職,所以身披紅色會袍的嚴國光不時會在主日彌撒中讀經、收奉獻、以至維持聖堂秩序等。

戴著紅披的身影教人注目,有時在彌撒後,「教友也會問我有關男聖體會的工作。」嚴國光便會在堂區聯誼廳與教友交流善會的職務。於1975年開放的聯誼廳,不時舉辦不同活動,去加強教友的聯繫,增進善會成員的溝通,其中一項便是每主日安排早餐。

由聖體會成員預備的早餐種類豐富:通粉、三文治、麪、雲吞、粥等。嚴國光不用製作食物,主要的工作便是坐在入口處招待教友。一台彌撒過後新一批教友進場,聯誼廳可以招待30、40人,長久以來也令他認識了不少教友,彼此會問候近況,閒談間也會招募新會員。

直至近年早餐活動遷至聯誼廳旁的母佑堂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暫停),聯誼廳這小天地仍開放給善會開會之用,一直維持著教友間的連繫。

教友相交讓嚴國光體會堂區是家,當中男聖體會每月一次的聚會中,有聖經分享,「除了分享那段聖經的中心思想外,成員亦會反思生活。」從前輩身上,他學習待人處事,大家又閒話家常,就像家人般相處。

維繫教友之外,堂區多年來亦一直致力拉近與社區的關係,60年代後期堂區已開始舉行過不同的興趣班,包括普通話班、英語班、手工藝班及裁剪班等,直至90年代中這類活動才告暫停。教友林廖鳳蘭當年便是裁剪班導師,「不少西環街坊藉著參加裁剪班,認識了教會。」

70年代裁剪班 吸引街坊認識教會

「當年不少人要自己裁衣服,聖堂開設的裁剪班十分受街坊歡迎。」林太在1969年應神父邀請教授裁剪課堂,從最初每星期教授兩、三堂,到後來每星期六天也有課堂。

林太指,雖然課堂中不會刻意談論聖經道理,但言談間總會讓學員多認識堂區多一點,而且每年聖誕節舉行的畢業班時裝表演時,也會邀請神父致辭,並擔任頒獎嘉賓。堂區教友亦會應邀到場欣賞,從而令街坊多認識了聖堂。

90年代衣服價格趨向便宜,人們也不花時間學裁剪,堂區裁剪班便告停辦。但直到現在,林太有時也會在聖堂遇到學生,「他們也會主動上前與我打招呼。」

以上種種,都說明聖安多尼堂著重與教友和與街坊的情誼。堂區主任司鐸梁熾才神父清楚說明,增強聖堂的款待文化是堂區牧民方向之一,當中會為教友提供相聚的機會,營造「堂區是家」的氛圍,促進團體之間的合作,以傳揚及見證主的愛。

堂校連繫緊密

說到「堂區是家」,堂區當然著重與鄰近天主教學校的合作,去服務更多小朋友。聖堂四周的天主教學校便有聖類斯中學(亦設小學部)、聖嘉勒小學,以及接連著聖堂的聖安多尼學校。

平日出入聖堂,便會經過聖安多尼學校的校務處,校長馬嘉健指堂校之間連繫緊密,學生會參與耶穌出巡愛西環,每年學校的安多尼義工隊及基督小先鋒,也會與堂區教友探訪安老院,由學生表演節目,把歡笑帶給長者。

學生每年也會到筲箕灣的慈幼會修院少懷之家,探訪年長會士,從交談中了解神父的故事、經歷,多認識修道聖召。

尋物的主保聖安多尼 寫紙條祈求代禱

說起聖安多尼堂的主保聖人,教友都會記得他是尋找失物者的主保。原來的確有一些教友慕名而來,為尋找遺失的物件或失去聯絡的親友而請聖安多尼代禱。林廖鳳蘭說;「他們會寫紙條祈求或感恩,放於聖觸前,並誠心祈禱。」

走入聖堂,可見內部沒有支柱,給人寬濶神聖的感覺;現在正祭台的左右兩側,分別放了進教之佑像及耶穌聖心像;中央圓拱內則是十字架與聖體櫃,兩邊是捧著聖體燈的天使塑像。

至於聖安多尼的聖髑,則供奉於聖堂側祭台一方,該堂逢週二特別敬禮聖安多尼時,會供奉聖安多尼的聖髑(骸骨),平時供奉的聖髑是聖人的皮膚。聖安多尼像亦與聖觸一起置於側祭台。但原來這像於1960年代禮儀改革前,是放在正祭台上方的。

聖堂低層設有露德聖母洞,種有花草,讓人多親近天主的創造。聖堂亦有母佑堂及其外邊的露天花園,花園置有了一座三米高的聖母進教之佑像,從遠處看可見她就是看望著西環。

若你路經西環,抬頭望向聖堂一方,不妨看看是否見到抱著耶穌聖子的聖母像!(吳)

 

  • 編輯 KC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