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年「維護生命日」文告

期數
4031
刊登日期
2021.05.21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5 月 23 日 五旬節主日

主內親愛的兄弟姐妹: 

自2017年以來,教區每年五月下旬都會舉行一系列與維護生命相關的活動,致力宣揚尊重人類生命的信息——「每一個人都是按天主肖像而受造(參創1:26),都有其對生命的權利,這從受孕的一刻開始,直到生命的自然終結,都必需要獲得尊重。」

過去一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政府防疫措施對這些活動造成極大影響,「維護生命日」彌撒被迫延至九月聖母誕辰慶日舉行。在政府限聚令下,實體參禮人數受到限制,所以教區安排網上直播彌撒。在這艱難時期,我們不妨正面思考一下,網上直播可以讓更多人參與活動,靈活性較大,可謂逆境中天主賜下的祝福。今年的「維護生命日」彌撒將於5月31日舉行,如疫情受控,教友可望現場參與。此刻讓我們回顧在疫情嚴峻的時期,我們所遇到有關維護生命的挑戰和機遇。

疫情中,由於港人出入境受限制,年輕婦女無法往深圳處理她們意外懷孕的問題,令香港墮胎人數增加。市民留家避疫,特別年輕人在缺乏性知識下,容易引致意外懷孕。意外懷孕的婦女會特別感到徬徨,需要較大支援與陪伴,認識生命的可貴和墮胎以外的選擇。

年輕夫婦也會因為防疫措施限制,可能不願到醫院或診所就診,於是打算在疫症過後才生育。長時間停課及社交距離措施也加重夫婦育兒及家務壓力,因而降低生育意欲。

當政府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多類公眾娛樂場所關閉,教會聚會也要以視訊會議形式在網上舉行,社會上所有人的身、心、社、靈都受影響,尤其是長者。疫情令不少長者服務暫停,長期留家避疫;他們又因害怕家人感染,抗拒他們造訪,加上對科技產品陌生,使他們難以透過互聯網絡與他人保持聯繫。上述種種情況都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心靈健康也因而受到損害。

疫情顛覆社會的既有秩序,影響着每一個人的社交生活,亦揭示人類社會極不平等的狀況,使不確定和脆弱危機浮現。宗座生命科學院指出,基督徒團體能作出的首要貢獻,便是對危機的詮釋,進而運用合乎人性尊嚴的「危機倫理」,制定醫療護理的政策。帕利亞總主教指出,危機不僅有助「優化效率、克服困難」,還能使人「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性與人的脆弱構成人類的生活條件」。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限制,並在每個發展計劃中考量這點,照顧他人的脆弱,因為我們受託互相照料。」

醫護人員一直在危難中負起照料我們的使命。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前也不例外,他們冒着高感染風險堅守崗位,用生命守護香港人,令人敬佩。這份無私奉獻精神推而廣之,一定會為人類團結帶來新希望,跨越目前種種困難。作為耶穌基督的追隨者,為了具體實現耶穌的願望,我們要意識到所有人都蒙召在病人╱ 弱小者身旁作見證,成為一個「醫治的團體」,關愛照顧最弱小和最易受傷害的人。我們雖然身處逆境,但要謹記,基督復活的勝利是我們的希望和力量。因此,在關愛陪同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傳達基督是愛及生命是神聖尊嚴的信息,也要將基督所賜予的希望帶給教內和教外的眾兄弟姊妹。

 

 

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三日
花地瑪聖母瞻禮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