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家之家】團體中的酵母(下)〔作者︰譚永明〕

期數
4033
刊登日期
2021.06.04
作者
譚永明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6 月 06 日 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文分上下兩部。上文討論團體生活中應有的三個心境之一,即「謙卑」;下文則討論另外二個心境,即「寬恕」及「和平」。

(二)「寬恕」

我們不求超越,不求征服,但求原諒及寬恕。天主經教導我們:「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我相信若是我們寬恕別人,別人也會寬恕我們。真福八端的第五端說:「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若是我們憐憫人及寬恕人,我們也會受到別人的憐憫和寬恕。

我相信在群體生活中,若是我們常常都以寬恕的心懷去體諒別人,別人也會報以寬恕的心去體諒我們。

(三)「平安」

耶穌在復活後顯現時多次祝福門徒平安。這是在門徒經歴過離開了師傅的痛傷後,耶穌給予他們的安慰。在創傷之後,耶穌以一個曾是受傷者去安慰心靈上經歷了極度傷痛的門徒們。

以下就是方濟在極度不平安的境遇中,取得平安的空間: 

於1219年,十字軍與回教徒互相殘殺之時,方濟和一位同伴,在完全無懼的心情下,走到敘利亞,去拜見蘇丹王。方濟只想採用和平手法去跟蘇丹王溝通。在謁見蘇丹王前,他雖被逮捕、凌辱、鞭打等,但是,方濟完全接受。他本著無懼的精神,接受苦楚。若是連死亡也不能令方濟害怕,皮肉之苦,又何足懼呢!蘇丹王大惑不解,深知方濟有異於常人,因此也樂於聽他的宣講。這就是方濟的和平精神。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包容和接納的心態。在《以父親的心》的宗座牧函的第四節中,教宗指出:若瑟是「款待的父親」,因為他毫無先決條件地接納瑪利亞。這個舉動至今仍受欽崇。他信賴天主,在自己的生活中甚至接納不能理解的事情,放下疑慮,以平安的心境去迎接在生活中發生的一切。

平安不一定是外在的和平。就算有外在的和平,人心依然可以相互鬥爭。內心的平安比外在的平安更為重要。

結語

在群體中我們有許多「弱小者」,他們不一定是身體上弱小的人。有不少弱小者表面上是強大有力的,但是在感情上是脆弱的。我們不要以為身體魁梧就是強,身體孱弱便是弱。相反,身體魁梧的人可能有很多不良習慣,而身體孱弱的人可能有很多性格上優勝的地方。讓我們拿出我們的「塔冷通」,彼此服務。強者可以服務弱者,弱者可以服務強者。和諧共融是在彼此服務中顯示出來的。耶穌要我們彼此洗腳,就是要我們在謙卑、互愛、互諒、和平及共融中生活。讓我們成為團體中的酵母,在謙卑、寬恕及平安中將基督臨現於團體內。

 

  •  譚永明.聖方濟各堂主任司鐸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