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外方傳教女修會沈道心修女 發願25周年 以靈魂頌揚上主

期數
4033
刊登日期
2021.06.04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6 月 06 日 基督聖體聖血節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離開印度往其他地方傳教,因為自我出生以來也未曾離開過印度。當知道要派往香港時,我第一反應是嚇倒。然後哭起來。究竟天主要我作甚麼?我又可作甚麼?」外方傳教女修會沈道心修女(Fatima Santhosam)仍然記得2002年總會長接見她時說:「天主揀選你到香港服務。」那一刻,沈修女明白,回應修道召叫,一切也是天主的安排。

早在1940年代,遠在法國巴黎的外方傳教女修會的八位修女,遠赴重洋來香港傳教。她們在薄扶林太古樓村創立聖華學校,在村內教道理,至70年代修會離開香港。事隔20多年,該會的華人修女郭愛蓮返港,並請總會長再派傳教士來港。至2003年8月初,三名印度年青修女踏足香港,其中一人便是沈道心修女,也開展了她在香港的18年傳教生活。

沈修女生於印度村落Krishnagiri的公教家庭,家族四代是教友,她出生八日後領洗。家人務農,兄姊也要落田養家,八兄姊妹中只有排第七的她與最年幼的妹妹有機會讀書,後來她做修女,妹妹則當上校長。

拒絕婚事決心修道

讀至高中時,學校請外方傳教女修會的修女來分享聖召,也短暫留校與學生分享信仰。修女每朝參與彌撒,教學生祈禱,帶他們探訪附近家庭,「我留意到修女很關心別人,也開始去想:自己能否效法她們的生活。」

中學畢業後,她的好朋友加入外方傳教會,「聽到後很替她高興,朋友入會半年後寫信給我,說出修道的喜樂。到我也決定加入修會時,卻得知父母正為我籌辦婚事。」

於是她立刻向父母說出修道的意願,母親不相信,認為女兒平時不熱衷信仰生活,但她再三堅持,母親只好順從她:「我給你機會。若你當修女開心,便繼續;一旦做不到,我們歡迎你回來。」翌日她便準備好行李,由大哥帶她乘車六小時入住外方傳教女修會會院。

沈修女自1992年在印度入會後,先後於1996年及2002年發初願和永願,11年來也在當地傳教。她在鄉村傳教時,常穿上灰色的 Saree會衣,駕駛電單車探訪教友,「我要到不同的村落協助神父準備彌撒,也要挨戶拍門請村民參與。」沈修女又教導村內女青年縫製服飾、手袋、頭巾等,教她們一門手藝,希望她們長大後脫貧。

後來她到班加羅爾附近的城市 Mysore(邁索爾)服務,關顧在囚人士,由於印度地方大,親人未必能定時探望在囚者。每次探訪,修女會為囚友寫信再轉交給其家人。她曾為在囚人士到訪其家鄉並轉達信息,更安排家人到獄中與在囚的父親會面。服務使她體會到,人犯錯,會因著罪過而受苦,而她作為修女可做的,是帶給他們一絲由基督而來的安慰,「因為我們無資格判斷人,當人們有需要,我便去幫助他。」

在港傳教語言障礙

不論是在印度或在香港傳教,沈修女也懷著被召與被派遣的心服務有需要的人,而在她從印度修道院來到香港擔任傳教士的18年間, 主要被派往不同的堂區擔任牧職修女,先後到過九龍灣聖若瑟堂、聖母聖衣堂、基督勞工堂以及現在服務的聖猶達堂。然而傳教多年,最大挑戰的便是學習當地語文。

語言隔膜為她帶來不少笑料,當她獲派到九龍灣聖若瑟堂服務時,已在香港大學學了兩年中文。有次她在堂區向修生問好,慰問他家人近況,「怎料我問了十多次,對方還是聽不明,最後我只好推說沒事了,笑著尷尬地走開。」

要打破語言隔閡,她尤其感激堂區和教友的幫助,例如教友經常和她交談,當年堂區神父特意安排她教婦女瑜伽,讓她教授時可以配合身體語言,「讓我一點一滴地學習語言」。

到現在她在聖猶達堂服務,好些時間主日學的孩子都不明白修女的話,「小孩的反應最直接,我便慢慢重複再說,直到小孩聽明白。」她教小孩子信仰,小孩子也間接成為她的語文導師。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

剛於5月1日,北角聖猶達堂的教友為沈修女慶祝發願25周年,礙於疫情她身在印度的89 歲母親無法來港,但母親表示彌撒期間會同步在家為女兒祈禱,「媽媽很有信德,我能夠一直做天主的工作,也是媽媽給我的祝福。」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路一46)是沈修女常掛在口邊的話,「我喜愛聖母媽媽。當我到新地方接受新崗位時,我會因新環境而感猶疑和害怕,但我相信聖母會助佑我。」(高) 

 

圖︰01 沈道心修女接受天主的派遣去服務人群。圖示她早年服務聖猶達堂主日學時會晤家長。
       02 2002年在印度發永願時與父母合照
       03 沈修女(左一)與另外兩位印度修女來港服務,右二為郭愛蓮修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