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以巴和平 長路漫漫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於5月21日達成停火協議,結束持續11天的武裝衝突。這次衝突造成加沙地帶兩百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包括65名兒童和39名婦女,近2,000人受傷,12萬巴人失去家園。以色列方面也有十多人死亡。
一如以往,這次衝突也是源於「土地」。早前以色列藉著法院判決,驅逐六個巴勒斯坦人家庭離開他們定居已久的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地區,引致巴人不滿;適逢伊斯蘭齋戒月,那些家庭和聲援他們的巴人在聖殿山阿克薩清真寺祈禱,以色列警方到那裡驅散他們,引發大規模示威及至武裝衝突。由於聖殿山上被穆斯林視為三大聖地之一,哈馬斯組織認為以色列的行動冒犯了伊斯蘭,因此發射火箭炮攻擊以色列,以方則以空襲加沙地帶還擊。
以巴衝突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兩者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要了解問題的癥結,可以從歷史入手。
按聖經記載,公元前1850年亞巴郎帶領族人移居客納罕地,即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地區。兩百年後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到了埃及。公元前十二世紀,梅瑟帶領以民離開埃及,弟子若蘇厄佔領巴勒斯坦地區,由十二支派分治。公元前一千年,達味統一王國,驅逐耶步斯人,奪取耶路撒冷為首都。可是達味王國在數十年後分裂為南北國,更先後經歷了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等外敵侵略和統治,至公元前63年被羅馬帝國吞併,設猶太省。公元70年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統治但受到殘酷鎮壓。公元135年羅馬把所有猶太人放逐,將猶太省改名巴勒斯坦,從此,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不再有自己的國土。
從七世紀以來,巴勒斯坦的居民大部份是阿拉伯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此地屬於鄂圖曼帝國,一戰末期被英國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故土復國。自1946年開始,有富裕猶太人向巴勒斯坦人買下土地,興建屯墾區。1948年,英國撤出統治,以色列宣布立國,獲大量猶太人的響應,「返回」初生的故國,自此「土地」便成為往後的戰事和衝突的根源。
今次以巴雖然停火,但根本的問題仍未解決,和平只會是暫時的。「為建樹和平,首先要徹底根除民族間所有促成戰爭的爭執原因,尤其是違反正義的行為。」(《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83)
教宗方濟各早前指出,摧毀他人不能建設和平。他說明「天主造了擁有同等權利、義務和尊嚴的人,召叫他們彼此以兄弟相待。」教宗說:「仇恨和暴行是對居民之間的兄弟情誼及和睦共處的嚴重傷害。」更何況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屬阿拉伯裔)原是血緣兄弟,雙方都奉亞巴郎為先祖。祈願以巴雙方能夠認出彼此是兄弟姊妹,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早日走上和平的道路。
-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