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木雕中感受天主創造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溫嘉麗發願銀禧

期數
4036
刊登日期
2021.06.25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6 月 27 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在一塊未經打磨修飾的木頭上,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的溫嘉麗修女穿上圍裙,左手執雕刻刀,右手持槌,在木頭上逐小逐小雕琢成一件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溫修女認為在雕塑創作過程中,讓她愈來愈看到天主作為宇宙萬物的設計師,在創造宇宙與世界令世人讚嘆之際,祂也會給予每人藝術潛能的能力,「我希望以木雕分享信仰,讓更多人從作品中感受天主帶來的信息。」

本年是溫修女發願25周年,她將於10月9日在德望修院的聖母頌主小堂奉獻感恩祭,慶祝她發願銀禧。回想當年27歲才領洗入教,信仰的帶動使她的生命變得更豐盛,領洗3年後,她辭掉設計工作到聖神修院進修神哲學,在修讀神學的第三年,她加入了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她形容那時的自己只有一顆追求信仰的心,一股衝勁要認識及親近天主。

在她加入修院前,曾經從事室內設計10年,她原以為選擇修道便要把過去一切也拋開,卻沒想過修道期間她會再次接觸藝術,也藉著藝術傳教。

兩年前,溫修女為修會屬校的德愛中學新設的聖母愛德小堂擔任設計師和統籌,使她以修道人身份重拾年輕時擔任室內設計的專業。她更為小堂雕刻聖體櫃門。在祭台上,聖體櫃放置在祭台中央,牆上的耶穌則以右手托起聖體櫃,她說能以修女的身份去設計小堂,讓她體會到天主善用她的塔冷通去彰顯天主的美麗。

至於她何時透過藝術帶出信仰,則要算她發初願(1996年)後翌年。那年修會派遣她到非洲馬拉維接受培育,服務期間她協助當地翻新聖堂,重新設計內部禮儀空間,把本地化的元素注入聖堂設計中,例如聖體櫃的設計便參照了當地常用作存放粟米的器皿,祭台上的復活耶穌像則採用了當地青年以樹幹雕刻人民生活的圖像,使教友更投入禮儀生活。

至2001年12月8日溫修女宣發永願後,一直主要在所屬修會的學校擔任行政工作,至近年她才開始透過雕刻藝術分享信仰,為她而言一切自有天主的安排。

從雕刻中看見天主

四年前她跟隨校內年輕一輩的同工到市集遊覽,「我見到有攤檔售賣多款木製產品,這些木雕手作很吸引我」,桌上有木製匙羹和其他木製小動物。她喜歡木材,於是報名參與木雕手作課程,自此,木頭便與她結下信仰與藝術之緣。

她由學習木雕小匙羹做起,做了兩三隻薄身餐羹後,便想到可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作品,「我希望可以把興趣與信仰扣連起來。」於是她嘗試雕刻厚身闊大的木水勺,「用水勺去滔水令我想起耶穌是生命的活水,我造的是一個器皿給我滔水,我要滔很多的水,以取得天主的恩寵。」三年前開始,溫修女除了木雕器皿和動物外,更雕塑出耶穌苦像、聖神、聖母抱子以及聖方濟等擺設。

她喜歡以簡單的線條表達,認為可給人聯想空間。她也鍾情淺色木材,在雕刻方濟像時,便選用段木,因為它木質軟,適合雕刻;她也採用另一軟身的松木去製作聖母抱子像,因木身多紋理,使每個聖母像也展現不同面貌。

木雕藝術帶來希望

溫修女曾應邀參與公教藝術展覽,包括於兩年前她聯同多位天主教藝術愛好者參與「善光同行」畫展;去年底也應德望小學暨幼稚園(幼稚園部)的邀請,送贈部份宗教木雕作品作慈善義賣。

她的木雕展示了信仰內涵,作品中有分享聖神與天主的道路,其中她在「善光同行」畫展,用木雕以聖神為題,刻畫出鴿子在藤網中飛躍出來,希望為在絕望中的人帶來希望,「人們面對著不同的枷鎖,例如是規矩、別人對我的要求,或難以解決的人際關係等,倚仗天主聖神,靠著祈禱與行動去飛躍困難。」雕塑讓她感受到天主與她同在,而她則希望作品能引起人們共鳴。

在修院的走廊上,擺放了多件她的木雕作品,她希望能把自己的興趣與更多人分享。

縱然雕刻的工作環境中木屑四散,她雙手也因雕木已變得粗糙,但她毫不介意,認為每次製作木刻藝術有如參加了一次避靜,「木材上的每一處我也會觸碰,讓我想到天主創造時, 在祂眼中每一處也知曉,使我更明白聖經記載的『就是你們的頭髮,也一一被數過了』(路十二7)。」(高) 

圖︰01 溫嘉麗修女說木雕也是她的靈修時間。右邊是她於2019年為德愛中學的小堂雕刻的聖體櫃門。
       02 溫修女服務非洲馬拉維時,與當地青年 翻新小堂。
       03 木材雕琢出簡單線條,給人聯想的空間。
       04「善光同行」畫展中以聖神為題的作品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