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言論自由:負責任地為無聲者發聲

期數
4036
刊登日期
2021.06.25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6 月 27 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世界新聞自由日這個日子起源於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洲納米比亞召開的大會。教科文組織表示,這一天「提醒各地政府有必要尊重他們對新聞自由的承諾;也是讓媒體專業人士反思新聞自由和專業操守等議題的日子。」在今年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教宗方濟各促請媒體「努力協助鞏固大眾福祉」,之前他也曾點明「新聞和言論自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健康指數。」

兩年前,當教宗在梵蒂岡向「意大利外國記者會」會員致辭時,他敦促記者「要按照真理和公義工作,好使傳播是真正的工具:為了建設而非破壞;為了會面而非衝突;為了對話而非自說自話;為了確定方向而非失去方向;為了了解而非誤解;為了在和平中前行而非播種仇恨;為了給沒有聲音的人一把聲音,而非為聲音更大的人當傳聲筒。」

在不少地方,傳媒被視為社會上的第四權。可是,在世界上,新聞界都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這社會實況促使聯合國1991年設立新聞自由日。然而,新聞自由的範圍和意義在過去30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人們首次慶祝新聞自由日時,大眾傳播媒體仍限於印刷、電視和電台。

在過去30年,通訊科技的進步,尤其是智能電話的面世,挑戰了新聞業的傳統角色。新聞業不再是新聞的唯一來源。由於社交平台提供了許多可能性,普通的媒體消費者突然開始品嚐到言論自由的滋味。新聞業和媒體傳播的概念經歷了根本性轉變。確切的說,任何人都可以擔當記者的角色。

隨著新媒體帶來種種優點,社交媒體平台亦出現虛假資訊和散播仇恨的重大風險。不少地方的政府便利用這個理由去監察媒體,其實背後可能是避免一些批評和對立的輿論。

教宗方濟各2019年在世界新聞自由日向記者講話時呼籲:「我們需要的記者,是站在受害人的一邊;站在被迫害者的一邊;站在被排斥者、被拋棄者、被歧視者的一邊。」這些都是社會上沒有聲音的階層,而新聞界應當自由地履行其職責,成為無聲者的聲音。言論自由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行使,從而表達窮人、難民和移民、受侵犯者和受壓迫者的處境。

面對著媒體對教會性醜聞和挪用款項等議題的報導,教會固然會受到公眾的監察,而教宗亦讚揚傳媒所發揮的監察作用,並敦促記者懷著勇氣繼續前行:「教會向你們表達敬意,即使是當你們把指頭放進傷口時亦然、即使這個傷口是教會群體的傷口亦然。」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