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回歸廿四年

期數
4037
刊登日期
2021.07.02
作者
魯筆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7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筆者在準備是次專題時,曾求問於一位生於7月1日的教區青年。當他得悉這是一篇名為「回歸廿四年」的文章時,回應說他對此題目沒有甚麼想分享,又道:「因為得八個字可以寫。」另一些在學青年的回應是:「香港回歸?1997年,我未出世!」又或「我當時不過是個X歲的小孩。」的確,對於回歸前及回歸時的香港面貌,年青一輩的認識不多。縱然他們或會聽過師長說過昔日的情況或眾多的「好」,但「香港回歸」這題目的所感所思,確是難以言述的。

24年,為生於香港人來說,足以經歷由出生到完成大學課程,是已進入社會工作或繼續進修的年齡了。換句話說,大部份在港的二十四歲青年人,也是「初職」的階段。自入學起,我們被授以不同的知識和技能,藉接受大大小小的考驗與挑戰中「拾級而上」。直到「初職」的生涯開展時,生活的模式有了巨大的轉變。

由「學青」轉變為「初職」的身份轉變,讓青年無論在社會及家庭中的角色也有別於前了。大學畢業時,似是從學制中最高處被迫轉為公司環境中最青澀的小伙子,這個似是由高處跌下來的感覺,為身心靈也曾帶來過創傷。有人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Sisyphus)的遭遇來類比「初職」的生涯,感覺是日復日的徒勞。筆者倒認為就算是如薛西弗斯的生涯,人在日復日的鍛鍊中身體定會強壯起來,若能在過程中保持心志,磨難也非徒勞無功的。在人因著要「生活」,在日復日的工作中可藉自省來認識自己、學會自強、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專業知識與技能……,漸漸地在磨練上成長,成為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無可否認,「回歸」是一個政治事件,由此引發出一連串的轉變。近年,不少人也實現到轉變並沒有按我們預定的速度和強度出現,落差之大,難以被人欣然接受。面對期望的落差,有人可以意興闌珊地去生存,也有人可以抱持心志去令自己變得強大。寄望在下一個24 年來臨之時,或許我們的青年能將其所言所感坦然地表述出來。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