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下) 敬禮聖體中滋長信德

期數
4037
刊登日期
2021.07.02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7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按圖放大

每週回到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留在小聖堂守聖時明供聖體,成為退休教友陳國寧非常重視的生活日程。堅持服務堂區大家庭60多年,不單只因為這裡有著他美好的成長回憶,也因為牧者與教友透過活出聖體聖事,讓這份愛德傳到街坊身上。

位於堂區一樓的「聖庇護神父小聖堂」能容納50位教友,每天日間開放給教友朝拜聖體,每月首週五及第三個週六亦會舉行徹夜明供聖體。小堂於2007年由活動室改建而成,初期由道生會大家庭的幾位馬達拉修女,每晚輪流在聖堂過夜守護聖體;如今日間守聖時的任務,便交由15位教友輪流負責。

教會早於1920年代已在元朗開展傳教工作,而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於1958年從元朗東的東頭村,遷到元朗西的水邊村現址,聖堂默默見證了眾人的傳教成果。

「舊堂是一間青磚屋,只能容納幾十人,很多教友只能在屋外遙遙望著聖體參與彌撒。」隨著聖堂60年代建成,500人可隨時共聚一堂,樓下兩層約有十間活動室,為陳國寧及其他青年帶來新的信仰生活。

「1958年12月18日,我和六位同屬堂區聖詠團的同學獲校長批假,上課期間特准我們從學校返回聖堂,為新堂祝聖禮獻唱拉丁文聖歌。」陳國寧說:「黃神父喜歡駕電單車四出服務教友,也愛在聖堂陪伴青年。我們放學都會到新聖堂渡過閒暇,有時更會留宿與神父一起祈禱。這種生活栽培了很多熱心青年,包括後來成為教區神父的夏其龍。」

堂區悉心培育,陳國寧於是在元朗以愛還愛,創立一隊兒童合唱團傳承音樂,也曾擔任特殊學校校長多年去服務弱勢青少年,「年少時我音樂造詣不算高,感謝堂區神父仍讓我及其他青年去發揮。當年的青年都因此很樂意去服務教友。」如今陳國寧繼續服務聖詠團,也當守聖時義工幫助教友親近聖體。

今天堂區青年亦透過愛德服務去延續教會的使命。中學生簡梓皓在堂區與明愛合辦的活動中,帶領長者暢遊錦田聖猶達小堂與屏山文物徑等,訴說傳教士牧養鄉民等故事。

向受服務者學習
疫情下 入村送聖體

梓皓明白到青年能在長者身上學習到不少智慧:「長者的溝通技巧比我們成熟,幫助我改善口才。」服務元朗街坊的同時,梓皓媽媽余慧敏認為,「教友應讓受助者發掘到自己的優點,從而去肯定自己。」她說教友不單只要關懷有需要人士,也要鼓勵他們融入社區,她樂見兒子和其他堂區青年跟公公婆婆逐步建立了友誼。

疫情下,堂區不少服務都要暫停,但堂區一直堅持聖體聖事對教友的滋養。「元朗堂區很大,要前往離堂區最遠的村落,至少要坐兩小時車。我們的非常務送聖體員每月定期落村探望教友,我也不時駕車到元朗邊緣、鄰近大埔的上輋等村落,送聖體給居住在當地的長者,也為他們傅油和聽告解。」元朗堂區主任司鐸、道生會包俊偉神父(Gervais E. Baudry)樂見疫情下仍有不少教友回聖堂明供聖體。

作為傳教士,他期望從本地傳教歷史去加深教友的信德,尤其學效前人克服困難。元朗堂區於去年在一樓走廊裝上《中華殉道諸聖》畫像,讓教友多認識中華教會,堂區最近又在畫旁安裝了電子屏幕去介紹這120位聖人的生平;同時將於7月起不定期舉辦講座系列,向元朗教友介紹這些聖人。

當教友進入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一定為被聖堂內一座兩層樓高的木製百年哥德式祭台所吸引。原來這座祭台來自薄扶林的納匝肋印書館,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贈。祭台上安放了基督苦像、耶穌聖心及聖母聖心像,兩邊則為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的聖像。

17世紀聖人像
勉勵青年勇敢傳教

堂區主保聖伯多祿聖保祿的標記也出現於堂區建築之內。2008年,聖堂成為「聖保祿年」的本地朝聖堂區,當年於一樓長廊加設四幅保祿宗徒傳教之旅地圖,供朝聖者深入了解聖保祿的傳教經歷。

此外,堂區一樓小花園,豎立了一尊菲律賓17世紀聖人卡隆索德(Pedro Calungsod)像,這位傳道員於年輕時殉道。他的經歷勉勵青年要不畏艱辛地傳教,而元朗堂區無論在甚麼時代的青年,也努力活出這位聖人的福傳精神。

 

  •  編輯 KC / 採訪 Joseph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