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改善基層住屋環境

期數
4038
刊登日期
2021.07.09
作者
潘秉坤 李紹勤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7 月 11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李先生是公屋住戶,上樓前一家四口曾蝸居於一百平方呎的劏房近八年。在劏房居住時,地方淺窄,沒法配置合適的家具,狹窄的居住環境也令他工作後無法好好休息。李先生是家庭唯一經濟來源,以上屋住情況令他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直到近年李先生獲配公屋,生活才得到改善。

他認為政府訂立租務管制、提供租金津貼及興建過渡性房屋,雖然回應了民間的訴求,但其實要加大力度去興建公屋,而不要把上樓年期的承諾一拖再拖。

至於孔先生的家則沒有窗戶,通風欠佳,屋內常常傳出陣陣異味。這問題更影響到鄰居,帶來健康風險。居住問題影響他日常生活,情緒亦受波及。在這狹窄的居住空間,他也擔心自己的私隱問題。 

李先生和孔先生在居住方面的困難,其實是不少基層人士生活的寫照。早前本港的劏房多次成為疫情爆發區域,大部分劏房均欠缺通風設備,部分需要與其他住戶共用廚廁,劏房容易成為傳播病菌的高危環境,對住戶健康以至公共衛生帶來的潛在風險和社會成本。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6月發表「不適切居所影響基層身心健康調查報告」,發現不少家庭面對入息較低,但是租金佔他們的入息比例卻十分高昂,住不同類別房屋的受訪者,過半數人士每月所付出的租金,佔其入息比例三成或以上,然而他們的住屋環境卻十分惡劣。

付出三成收入租房 換來不適切居所

在我們這次調查中,發現眾多受訪家庭都提到住所普遍要面對以下的情況,與聯合國所訂定的「適切」居所條件有一定的距離:單位沒有能經常打開的窗戶;浴室沒有自然通風及抽氣扇;浴室渠口有異味;單位內沒有獨立廚房;單位沒有足夠伸展空間;經常受到噪音滋擾;受蚊患及鼠患困擾。

調查中,近四成受訪者表示住屋環境,例如是居住空間、室內通風、沒有電梯及室外環境欠佳,影響了身體狀況如心情、睡眠質素、關節健康和氣管健康。

為了改善本港住屋問題,我們建議當局確守「三年上樓」的房屋政策指標,透過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提供適切的公屋居住環境,以改善基層家庭的身體及心靈健康;其次是在疫情下優先改善舊樓渠管衛生狀況;再者應擴闊租金津貼的受惠資格;最後是政府成立「鄰里網絡支援隊」,服務居住環境欠佳的家庭,好能及早識別他們的身體健康或心靈健康需要,以及透過公共衛生教育、個案跟進和擴闊社區支援網絡作支援。

 

  •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房屋工作小組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